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運動不憂心 憂鬱認知與紓壓調查

根據董氏基金會今年的調查顯示:64.4%的民眾無法區別憂鬱和憂鬱症的不同;17.8%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有明顯的憂鬱情緒。董氏基金會建議民眾培養運動習慣,改善情緒低落問題,以促進身心健康。
憂鬱症患者閃電(化名):「只要有登山,只要有戶外活動,對我的病況改善很多,也讓我的快樂細胞維持好幾天,病情穩定很多。」
董氏基金會發布2013年「全國民眾憂鬱認知與紓壓方式之相關性調查」,記者會中邀請曾罹患憂鬱症的患者,分享運動紓壓的經驗。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說明這次的調查結果:有64.4%民眾不清楚憂鬱及憂鬱症的差異;男女紓壓方式大不同,男性選擇看電視或電影者佔 31.6%最高,女性選擇打掃、整理、做家事者佔36%最高。17.8%無定期定時運動也不打算運動的民眾,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或醫療。
憂鬱症症狀可從情緒、動作、思考及生理需求等方面觀察,包含九大症狀:情緒持續低落、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吃不下/吃太多、失眠/嗜睡、覺得自己沒 用、提不起勁、動作遲緩/躁動、注意力渙散、自殺念頭等。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表示,憂鬱和憂鬱症最明顯的差異,就是症狀持續兩周以上,且影響生 活功能及自我情緒控制。
民眾通常無法區別體力勞動和運動有何不同,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說,運動帶來心情愉悅,幫助睡眠,兩者的感受不同,運動可促進 身體健康。徐錦興教授建議,18-64歲成年人應每周運動150分鐘以上,每次至少維持10分鐘,18歲以下青年建議每周運動210分鐘以上。
徐錦興教授也建議民眾,可從手機下載運動鬧鐘APP,記錄每周運動時數,培養運動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