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精神不穩婦女可懷孕?》服用精神科藥 仍會有好孕

精神狀況不穩或服用精神科藥物的婦女,仍有順利懷孕及生產的機會。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林世光表示,以躁鬱症婦女來說,只要經過專業醫師評估,健康生產並非不可能。

醫師指出,以往可見部分躁鬱症婦女和家人採取兩極作法,或者放棄懷孕生產,或者甘冒病情的不穩與復發危險,自動停藥來面對懷孕和生產。林世光醫師指出,俗稱躁鬱症的雙極性情感精神病,是病程中有憂鬱期,也另有躁期的精神疾病,有明顯復發傾向。

根據調查估計約1%的人,一生可能發生此病症。躁鬱症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約30歲,在女性正是懷孕生產的主要時期。有身心健康的母親,才是懷孕平順以及生產時母子均安基礎。

林世光進一步表示,新近研究指出,躁鬱症婦女其實仍能擁有健康懷孕生產的機會與選擇。重要的是需要有詳盡病史、病情評估,明確醫病溝通和知情同意,治療評量與藥物選擇,建立病患及家屬的自我監測與配合,在懷孕期間規則產檢,在周產期有良好照護。

醫師指出,固然孕婦宜避免不必要的服藥,然而躁鬱症婦女若預備懷孕,對於是否使用藥物治療及其選擇,特別是復發風險高躁鬱症婦女,都應由專門醫師評估治療之需要性,以確保婦女在懷孕期間與產後的精神穩定。當需要藥物治療時,配合醫療指示,以避免多重藥物,及必要時期使用為原則。

罹患慢性病 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眾多,愈來愈多研究證實,罹患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者,透過心率變異分析,可及早找出自律神經失調患者,三軍總醫院最新研究發現,這項推論不僅適用於一般健康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心智障礙者,的確有較高比例檢測發現心率變異,必須對這些慢性病加以控制,以免自律神經嚴重失調導致二次殘障。

三總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醫師吳立偉表示,自律神經包含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正常情況當上班、上台時,交感神經會被活化,休息、睡覺時則是副交感神經被活化,因此整體來說,副交感神經被活化的時間比較長。

心率變異分析(HRV)可反應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狀態,如果出現異常,表示自律神經失調,吳立偉醫師指出,過去已有研究發現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HRV檢測會發現交感神經活性異常增加,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血壓增加、胰島素抗性以及血脂異常。

心智障礙者與一般人相比,在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及血脂異常有較高的盛行率,吳立偉醫師在2010年對129名心智障礙者體檢時,加做HRV檢測,證實這族群因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高、出現心率變異的比率也較高,此研究預計發表在今年11月發展障礙研究期刊。

吳立偉醫師表示,透過非侵入性的HRV檢測,可幫助發現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由於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症狀表現,若是由這些慢性病引起,改善方式就是妥善控制疾病,尤其對於難以具體表達健康需求的心智障礙者來說,及早發現罹患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可減少造成二次殘障的機率。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星」法!神經節阻斷術治梅尼爾氏症

29歲謝小姐一年前突然感覺天旋地轉、伴隨噁心、嘔吐,合併右耳有耳鳴和聽力降低的情況,即使躺著仍會眩暈,無法一夜睡到天亮,有時候只要起床走動就會使病症加重,幾乎完全無法正常工作。這些症狀經北部醫學中心檢查後確診為梅尼爾氏症,並予以多種藥物治療。

不過,不適症狀卻無法藉藥物獲得改善,讓謝小姐選擇放棄原本高薪的工作,從北部返回中部家中療養,但家人帶她去廟宇接受法師棍棒槌打、驅邪等民俗療法,身上累積多處瘀傷,卻始終無法舒緩症狀,讓她身心俱疲。

在一次家族聚會中,偶然得知「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治療法的謝小姐,在接受2次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後,夜間睡眠品質已獲得改善,完整的9次治療後已經痊癒,恢復正常生活,重返職場。

梅尼爾氏症是一種因內耳病變所導致的平衡功能失調,典型症狀包括眩暈、耳鳴、時好時壞的神經性聽力喪失,多數患者會接受藥物治療控制病症,但也有少數病患對藥物沒有反應,身心長期因此承受巨大壓力。不過,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經驗顯示,有些患者可以藉助局部麻醉,阻斷星狀神經節,改善不適症狀。

大里仁愛醫院疼痛科主任葉宏軒表示,一般梅尼爾氏症患者多以藥物來控制病情,部份病人必須長期依賴藥物以維護日常生活品質。不過,也有少數對藥物治療沒有反應或不適合手術的病人,可選擇特殊的「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治療。

星狀神經節是一種交感神經節,當使用局部麻醉藥暫時阻斷星狀神經節的功能時,會使上胸部及頭、頸部的血管擴張,進而增加血液循環,改善內耳循環和內耳淋巴水腫的情況,使眩暈獲得改善。

葉宏軒醫師表示,當眩暈正在發作時,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更能突顯效果,明顯感覺眩暈立刻消失,恢復正常。此外,若病人合併有自律神經失調失眠、過敏性鼻炎等問題時,此治療方式也能同時改善。然而,針對已經發病多年、時好時壞的慢性梅尼爾氏症患者,則需重複多次注射才能發揮效果。

跳舞姐上街裸舞 判拘役30天

罹患躁鬱症的李姓女子連續上街跳裸舞,被高雄地方法院依公然猥褻罪判處拘役30天,得易科罰金。

被網友稱為「跳舞姐」的李姓女子,今年5月間多次出現在夜市等人潮眾多公共場所,裸露身體跳舞,被警方送辦。

檢方調查發現,她的脫序行為是因罹患躁鬱症,加上沒有按時服藥和就醫,於是聲請簡易判決。

高雄地院法官認為,李姓女子雖有躁鬱症,對外在事物缺乏辨識能力,其情可憫,但此舉仍觸犯公然猥褻罪,因此判她拘役30天,得易科罰金。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你不可不知的現代國民病

美國的調查報告指出,男性中有五至一二%,女性有一○至二○%在人生某段時期曾苦於憂鬱症,其中半數曾罹患兩次以上。

美國境內估計至少約有兩千萬名憂鬱症患者,耗費的醫療費用每年可達兩百六十億美元(約七千八百五十二億新台幣)。

憂鬱症的問題不只發生在美國。根據二○○八年厚生勞動省發表的統計顯示,日本每年因憂鬱症(均列入「情緒障礙」計算,其中還包括躁鬱症)而前往精神科看診的患者,約一百零四萬人。

但這項數字只顯示有前往精神科看診者,若包括沒看診的人,則患者數可達三百至五百萬人。憂鬱症逐漸成為日本的「國民病」。

日本抗憂鬱藥物的市場商機每年超過一千億日圓,而花在治療憂鬱症上的醫藥費,更是這個數字的十倍,估計應該有一兆日圓。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大野裕教授認為,憂鬱症每年會造成日本社會兩兆日圓的損失,因此一年總計起來可達三兆日圓。

罹患憂鬱症,就會出現非現實的傾向,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會失敗;這種負面情緒就是憂鬱症的特徵。

心靈一旦受到這種情緒支配,就會逐漸變得很悲觀,漸漸感受不到生命的喜悅,失去幹勁,無精打采,對所有事物喪失興趣,無法發揮原本的能力,且不斷浪費人生寶貴的時間,旁人只能覺得同情,卻無能為力。

但筆者要告訴所有憂鬱症患者一個好消息!如果你下定決心要運動,離開床鋪,確實去運動就能夠克服憂鬱症,或者雖然無法完全克服,但至少可以順利控制。

本章將介紹利用運動改善憂鬱症的具體做法。運動的好處是不花錢、能夠在自己喜歡的時間進行,並提升體適能、心肺功能、讓人更有自信等,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附加效果。

目前已知憂鬱症、躁鬱症的起因與遺傳有關。躁鬱症是情緒低落的憂鬱症狀,與情緒高昂、活潑有精神且多話的躁症會交替出現,正式名稱是「雙極性情感疾患」。

重度憂鬱症、躁鬱症患者的子女或兄弟姊妹,罹患這類疾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更高。過去有許多研究,都在調查憂鬱症與基因的關係。

調查對象是基因完全相同的雙胞胎,也就是同卵雙胞胎,以及基因不同的異卵雙胞胎。調查內容則是當雙胞胎的其中一位罹患憂鬱症時,另一位發生憂鬱症的機率(共患率)有多少。

每個研究者的數據雖然不同,但仍可看出同卵雙胞胎的共患率(平均七七%)遠高於異卵雙胞胎的共患率(平均四五%)。由此推出憂鬱症的遺傳機率,整體來說約六○%。

另外,女性也比男性容易罹患憂鬱症。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世界上十幾個國家的憂鬱症患者人數時,發現每個國家的女性患者人數,大約都是男性的兩倍。

從以上內容可知,憂鬱症的發生確實會受到基因與性別的影響。既然如此,只要找出憂鬱症相關的基因,問題應該就能獲得解決。

而遺傳學方面的研究人員也朝著這個方向進行研究,但目前還沒找到關鍵的基因。

難以找到的原因不清楚,不過筆者推測或許是憂鬱症並非單一基因異常所引起,而是由多個正常基因組合成某種特殊結構而形成。

如此推測,是基於我們目前還不曾發現任何因為正常基因組合而引發疾病的案例。能夠發現的話是一大功勞,因此研究者無不努力找尋。

憂鬱症雖然已經確定與基因有關,但造成病因的基因,目前尚未發現。

造成憂鬱症的根本原因不明,因此要克服憂鬱症並不容易。再加上憂鬱症的症狀種類太多,即使每個人都曾有過某些程度相似的症狀,但要克服,還是很困難。

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有過悲傷、膽怯、失眠、焦慮、疲倦、心不在焉、自我批判等經驗。

心愛的寵物往生時,會感到悲傷,但並非悲傷就會引發憂鬱症。憂鬱症是悲傷的情緒始終無法消失的緣故。

那麼,個性是否會影響症狀呢?有些人活潑、樂觀看待事物,也有些人格外陰沉,面對事物時,總是十分悲觀。

例如杯子裡有半杯水,有些人認為還有半杯,也有些人不平、不滿地抱怨只剩一半。

有些人自己不努力,只知道批評別人的努力,或對別人的工作全盤否定。也有些人對自己沒有自信,總在事前想著,自己嘗試後,如果失敗的話該怎麼辦?因而遲遲無法挑戰新事物。

這類人嚴格來說雖不會罹患憂鬱症,但屬於容易罹患憂鬱症的類型。為了讓這類人心情變好而開立抗憂鬱藥,不僅不合倫理,在成效與副作用方面也會出現大問題。

相形之下,走路、慢跑、游泳等運動,比起抗憂鬱藥物還要適用。因為運動確實有效果,也沒有副作用,更不用花錢,同時不會引發倫理方面的問題。

憂鬱症的人經常容易情緒悲傷,遠離同伴,自己獨處。在人生中不與人打交道,腦子裡的神經細胞彼此間也缺乏聯繫。運動具有連結人與人、腦神經細胞與腦神經細胞的作用。

治療過動兒 家長需耐心陪伴

您的孩子會時常分心,注意力不集中或有好動的現象嗎?小心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所導致;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兒童心智科醫師江瑞豐表示,其實注意力會受到年齡、情緒狀態、智力、動機及睡眠狀態等因素影響,是複雜的大腦所運作,家長覺得孩子疑似有過動症,有必要時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診斷上,評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以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為準則,醫師確診前也會先排除包括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等的病患;江瑞豐補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會在7歲前出現,且維持6個月以上,至少會出現在兩個以上的場所,家長只要耐心陪伴孩子治療,就能有效降低症狀造成的影響。

通常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會出現包括易受到外在刺激影響而分心、平時經常性的遺忘事務,或是在進行任何事情時難以維持專注等症狀;江瑞豐說,患者也會有過動、衝動等面向出現,像是經常說話、長時間處於活躍,或是衝動面向的經常打斷他人談話、常在問題未說完即搶答等,家長可透過這些較易辨識的症狀,去觀察孩童的行為。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若未及時治療,恐會造成孩童日後的生活功能下降,因此家長的協助將有助於患者能勇敢面對學習及人際上的困難;江瑞豐提醒,接受治療,除了事先因與孩子溝通,且也需與專業醫師詳細的討論,了解過動兒的症狀,就能幫助孩子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研究:過動兒服藥 病症獲改善

一項研究今天發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童服用如「利他能」(Ritalin)等藥物,傾向認為藥物能幫他們控制自己行為,且不會如眾多疑慮所言,把他們變得像「機器人」。

這項研究針對服用過動藥物的孩童,詢問他們吃藥後對治療的想法及療效,為此類研究首例。結果發現許多人都認為藥物有助於管理衝動和做出較佳決定。

研究報告引述參與研究的11歲美國孩童安吉(Angie)所言。她表示:「吃藥並不代表你就變了一個人。你還是同個人,只是反應會有改善。」

這項研究結果可能助長美國和歐洲的辯論,即對於患有ADHD的孩童,有些甚至年僅4歲,是否應該給予藥物。

ADHD是美國最常見的孩童疾病之一,5歲到17歲的人平均每年有9%會診斷出罹患這項疾病。在英國,專家估計,每年有5到10%的孩童和青少年患有ADHD。

這種疾病症狀包括注意力難以集中、過動,以及無法控制破壞性或侵略性行為等問題。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孕婦吃魚 助降孩子過動症風險

美國研究今天指出,兒童日後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風險,或許與母親懷孕時攝取的魚類份量有關。

研究人員在這份發表在「小兒及青少年醫學月刊」(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的研究指出,孕婦每週至少攝取兩份魚類,能使兒童日後出現類ADHD症狀風險降低60%。

然而增加攝取魚類伴隨的汞含量,會使兒童出現過動、衝動以及不專注等症狀的風險增加。

研究主筆、波士頓大學公衛學院(Boston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沙吉(Sharon Sagiv)表示:「避免攝取含汞魚類即可,因為魚類提供的保護效果很重要。」

沙吉表示,最好避免汞含量最高的「大型魚類」,像是鮪魚與旗魚,轉而多吃黑線鱈魚與鮭魚。

過去研究檢視汞含量與ADHD之間關聯,結論分歧。

這項新研究追蹤788名1993年至1998年出生的兒童。研究人員在這些孩子的母親分娩後即採集頭髮樣本檢驗汞含量,並檢視孕期飲食查看魚類份量。待兒童長至8歲時,研究人員再詢問師長這些兒童展現多少類ADHD症狀。

研究人員將所有資訊納入考量後發現,母親頭髮每公克出現1微克汞,孩子出現類ADHD行為的風險多出60%。

至於在母親頭髮含汞量不到1微克的兒童中,則未見關聯。

沙吉進一步表示,這些低汞含量的負面影響可能因吃魚的好處而消除,母親每週至少攝取2份魚的孩子,展現衝動或過動行為風險減少60%。

不過這項研究與美國政府建議相牴觸。根據政府指南,孕婦每週不應攝取2份以上6盎司(170公克)魚類,以限制孕婦暴露的汞含量。

成人注意力不集中 當心ADHD作祟

一名26歲的年輕女性,過去擔任過總機還有櫃臺小姐等工作,前一陣子換工作擔任資料處理的客服人員,需要整理很多資料然後回覆顧客,但是她上班時卻一直發現自己做事效率很差,而且容易發脾氣,總是要拖到最後一秒鐘才開始做事。前往醫院諮詢之後,醫師透過篩檢量表診斷確認是成人注意力不集中症。

昱捷精神科陳震宇醫師指出,常碰到一些病人工作時不容易專心,覺得自己的記憶力變差,無法順利完成工作的狀況。實際上,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因為壓力太大,不能順利調適舒壓的話,心理層面會出現容易分心的狀況,讓工作無法依照預定時程進行。

焦慮症狀也會導致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陳震宇醫師表示,壓力導致容易出現焦慮,還有經常感覺到疲勞的狀況,甚至會讓身體出現不舒服的現象。這些人不一定知道自己出現焦慮或憂鬱,但主要表現出來的狀況就是工作效率變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難以完成各項工作,和同事或是朋友之間對話過程也抓不到重點。

另一部份的病人是因為小時候就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研究發現罹患ADHD的孩童,有部分的患者會有部分症狀延續到成人,導致作事沒有效率、漫不經心、缺乏組織能力、經常感到無聊、做事衝動、還會逃避需要集中精神的工作項目。

陳震宇醫師表示,一旦發覺自己經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現象時就要小心,最好找專業醫師諮詢,瞭解問題所在,鑑別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讓專科醫師去判別真正的原因,是否最近才出現這個問題,或者是從小注意力就有出現問題,因為早期很多人不會特別注意這個疾病或者是症狀較輕微,以致於沒有在小時候就開始接受治療,等病人成年後,進入職場才發現自己工作時總是雜亂無章,無法找出規則,有效率的做事。

醫師能夠協助病人進行注意力集中的訓練,教導如何有效率的做事,此外,再規則訓練集中注意力,並且要求將容易分心的因素排除在工作環境之外,也會進行教導工作排序,時間利用等等的訓練。醫師強調,發現問題,及早針對問題進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別怪女人永遠想瘦 研究:這是基因決定!

許多女人瘦還要更瘦,終其一生都想要減肥,這實在不能怪罪時尚,而是基因讓她們想減肥。

美國密西根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者Jessica Suisman與他的同事研究發現,女人的心中會有一個「理想瘦」(thin-ideal internalization)的標準,是驅使女人不斷想減重的原因之一。同時最新研究發現,有4成的女人,渴望能讓自己的體態達到理想瘦。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飲食失調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女性雜誌「The Woman in the Mirror」作家,飲食失調門診醫師Cynthia Bulik表示,重視理想瘦的女人會拿自己與名模比較,並要求自己要與雜誌上的她一樣。當然能透過運動與健康飲食等方式減重是最好,但這可能會使她們選擇進行不健康的節食,或是有害健康的減肥方式。相反的,不在乎理想瘦的女人,則不會被世俗或團體影響,對於任何事物都很隨便,反而易暴飲暴食,變成大胖子。

該研究召集300名年約12至22歲的女性,透過訪談測量她們的理想瘦指標。同時,特別鎖定具有同樣基因的雙胞胎,即使生活背景不同,對於體態的看法仍差不多。

Jessica Suisman認為,這些基因多是遺傳而來,父母如重視纖瘦,他們的女兒也會永遠都在減肥。

這個研究讓 Cynthia Bulik懷疑,暴食症可能是遺傳而來。「過去都認為,女人熱衷於減肥,是環境影響。」媒體崇尚紙片人的風氣,會影響女性價值觀。

Jessica Suisman強調,雖然每個人都會受到外界要求瘦身的刺激,卻只有一部分女性會努力瘦身,「這代表基因會使特定女性受影響。」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愛咬指甲可能是強迫症的表現?

我們生活周遭有些人,你會看到他時常在咬著自己的指甲,甚至成為一種慣性動作。對許多人來說,他們可能認為咬指甲只是一個不好的習慣,無傷大雅。但根據最近美國的精神學家改變了對這件事情的看法。美國精神學協會將咬指甲行為歸類於強迫症的一種表現。

這種看似無害的習慣「咬指甲」,其實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根據美國梅奧綜合醫学中心的研究指出,咬指甲不僅是不衛生的行為,且還容易增加皮膚的感染、去散播指甲和手指上的細菌以及其他細菌感染的風險。

強迫症是一種焦慮症。它會使一個人陷入到一種無限循環的重複想法和行為中。許多強迫症患者都被緊張的情緒和恐懼所困擾。這就迫使他們尋找一種方式來維持自己內心的平靜。對於愛咬指甲的人來說,並不是因為指甲「好吃」,而是因為外部因素造成的,如緊張或有心理壓力

如果一個人習慣性地咬自己的指甲,常常強迫自己洗手,把自己的東西以獨特的方式擺成一條線等習慣,那麼這個人很可能患有強迫症

醫学中心建議,如果你很擔心咬指甲的狀況,那可能要諮詢醫生或心理師。此外,要停止咬指甲,可以嘗試以下5種方式:調整心理,避免造成咬指甲的因素:如無聊、尋找健康的生活方式來管理壓力和焦慮、保持你的指甲修剪整齊、讓手和嘴經常處於活動狀態中,如演奏樂器,或嚼口香糖。當然情況持續嚴重且無法改善的情況下,還是得尋求醫師進行治療。

過動少年被笑 逃家偷車代步

林姓男國中生是過動兒,常被同學誤解取笑為「低能」,他變得不愛上學,日前逃家從大雅徒步走到南屯,走累了偷腳踏車代步,前晚被警方尋獲,家屬既頭痛又心疼。

警方調查,患有過動症的林姓少年(13歲),自幼母親車禍過世,父親靠擺攤為生無力撫養,曾安置在社福機構,1年多前社會局轉介給姑姑撫養,本月1日他放學未返家,姑姑焦急通報警方協尋。

他從大雅區住處一路走到南屯區,走累了在路旁行竊未上鎖的腳踏車,前晚11點多巡邏員警發現後,將他帶回派出所,並通知家屬到場,他坦承偷車,被護送少年法庭。

姑姑心疼說,孩子是過動兒,在校坐不住,會走來走去或趴在地上,但同學不瞭解,嘲笑是「低能兒」或「智障兒」,他常因此與同學起衝突打架,變得不愛上學,這已是第2次離家出走。

她說,姪子不知偷東西不對,曾拿走教師或同學物品,天真說:「我只是拿來看,以後就還給人家!」雖然定期看醫師控制,但大小狀況不斷,家人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減肥訊息過度諷刺 反效果

「小心小時候胖,長大更胖」、「孩童肥胖使童年快樂盡失」,很多這類敦促減肥或控制體重的訊息,一旦被民眾認定太過尖銳諷刺,恐有反效果。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蘿被卡波指出,一些宣傳減肥的訊息帶有些許的刺激,或許能促使部分肥胖民眾產生減肥動機,但太過激烈或羞辱的的語調只會產生反效果。訊息造成「輕微的恥辱感」並非壞事,但拿捏不當,可能讓人覺得徹底遭羞辱,完全喪失減肥動力,甚至因為感到不快而吃得更多。

美國心理治療師莎薇麗蘿克林指出,當人對自己感到徹底失望後,反而容易大吃特吃,一旦演變成暴食症,對身體危害很大。無論是大眾傳播或人際傳播,過度羞辱式的訊息都可能是讓肥胖者自我放棄的因素。不過暴食症與心理、精神因素有關,沒有單一因果關係。

暴食症主要症狀是在短時間內反覆無法自控的大量進食,以及禁食、催吐或濫用瀉劑等所謂的代償行為,以避免體重的上升。患者可以在2小時,甚至1小時或更短的時間內,快速的吃下平常人可能要分好幾餐才能吃完的食物。

醫師指出,大約一半的厭食症患者會合併有暴食的行為,許多暴食症患者所描述的病史也曾有個階段完全符合厭食症的診斷。除了可能共有暴食的症狀外,厭食症與暴食症患者有個共同的心理特徵,就是對於體重與體型的高度敏感,甚至整個人的自我價值都取決於自己的體重或外觀。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家馬修里柏曼表示,研究顯示,大部分健康的訊息必須符合閱聽眾本身的觀念,才會成功傳達。

過度管教過動兒 會影響孩子身心發展

你家裡也有注意力不集中且過動的孩子嗎?其實是因為腦部疾病而產生症狀,影響孩子的行為;高雄開業醫湯金樹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容易合併情緒問題,家長應避免過度管教孩子,有必要,也應及早帶孩子就醫治療,可獲得治療和改善。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通常較為過動、衝動、注意力不集中、不易自我控制且本身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這就容易與家長起爭執;湯金樹說,這時就必須好好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避免經常指責,導致孩子的自尊心低落,甚至有反抗衝動的行為出現,以免對父母和孩子都造成相當大的傷害。

其實當孩子有明顯的情緒問題或反抗情況出現時,家長就應盡快尋求醫師的協助,包括了解如何教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處理情緒問題、減少孩子的無力和挫折感等,了解這些問題的存在,才能有效帶孩子走向更健康的成長與發展。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需及早治療,否則嚴重時,恐會使孩子長大後,衍生出物質濫用、酗酒等問題;湯金樹呼籲,包括父母都應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透過專業人士的協助,有效的協助孩子學習,父母和孩子間也能避免造成過多的親子衝突,對孩子的身心也能正面發展。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讓壓力找出路:自律神經放鬆減壓

我有個朋友是大醫院的外科醫師,每天穿梭在開刀房中將近二十個小時,劃下的每一刀都攸關病人的生命,這樣巨大的心理壓力,讓她每天都睡不好覺。

時間一久,手腳常常麻木冰冷、耳鳴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免疫力也變得很差,自己是醫生卻常常感冒生病。嚴重甚至會覺得心悸,最後只好轉換別的跑道。

自律神經與免疫系統有密切關係,因為白血球中的和淋巴的作用是由自律神經所控制。

人類一旦面臨壓力自律神經失調,就會讓免疫力下降,所以壓力大、睡不好的人常常會有輕微發燒,或是皮膚出現莫名的皰疹。

要避免健康出問題,盡量抒解壓力,不要累積。解決壓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適當的宣洩出來,讓自律神經放鬆、情緒有適當的出路,血液循環變好,白血球和淋巴的作用正常,抵抗力自然好。

而舒壓的方法有很多,像是找機會向值得信任的朋友、專業的輔導人員說,或參加專業機構辦的團體舒壓課程;或用文字把壓力事件的來龍去脈詳細的寫下來,進一步分析自己,可以隨時想寫就寫,抒發心情,也不怕別人知道。

唱唱歌也是不錯的方式,壓力大的時候,大聲唱一首自己喜歡的歌,說不定還會意外發現自己是金曲歌王!有些人喜歡運動,舒壓兼減肥;或是靜靜的看書畫畫,都可以放鬆心情。當覺得喘不過氣了,想辦法放鬆一下吧!

「炸腦族」的老化危機

千萬不要小看壓力。壓力大的人,內分泌激素在身體裏的急劇上升下降,常會精神緊張或失眠頭痛、記憶力減退,大腦無法正常運轉。現在有所謂「腦過勞」的說法,或是被稱為「炸腦族」。

因為生理或心理過度疲累、壓力過大所造成的用腦過度,他們常會頭昏眼花、理解力和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工作效率變低。

長期下來,可能會神經衰弱、失眠,嚴重的話會成為精神障礙性疾病,像是憂鬱症、情緒低落,對很多事情提不起興趣,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見人。

久了,朋友越來越少,人際關係出問題,心情會越來越不好,形成惡性循環,也衍伸出身體真正的病變。

壓力也會引發身心疾病、慢性病,像高血壓、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等。美國研究發現,長期工作壓力大的女性,得心臟病或中風機率高四成。

現在也有許多三十到四十歲出頭的職業婦女,提早出現月經遲遲不來、頭痛、心悸、失眠更年期症狀,但檢查荷爾蒙的結果卻是正常,基本上這都是壓力造成的。

最可怕的地方就是造成免疫體系混亂,降低血液中的血小板,而使人容易感冒生病,打疫苗也沒用。如肺炎疫苗在長期壓力下,就會失去效果。

皮膚會反應身體或心理狀況,壓力大的人皮膚一定不好。

如果你粉刺、痘痘狂冒,皮膚變紅發癢,甚至起疹子或斑點,那就要注意是壓力太大了。在極端壓力下,還可能誘發蕁麻疹或牛皮癬,皮膚的狀況越來越糟。

發生率10%! 20萬學童罹患過動症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孩童就像是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萬花筒裡,外界的聲音或是影像,常常會干擾他們的思緒,讓他們無法專心,也沒辦法好好坐著,還可能因為無法控制衝動而闖禍,在台灣,這樣的過動兒還不少,平均每百位學齡兒童,就有7到10位,罹患過動症,但最怕的是,家長常常誤認為「大雞晚啼」,而錯失早療的黃金時期。

上課鐘聲一響,是該乖乖回座位的時候,但罹患了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孩子,從外表看來沒什麼兩樣,但從課堂上觀察,就能發現不同,眼神老是飄來飄去、不太聽從老師的指令,明明同學們都在安靜上課,卻會突然暴衝,特教班老師們身經百戰,用專業方式循循善誘,但回到家裡,這種不時脫序的行為家長得自己承受。

在台灣這樣的孩子至少有20多萬個,是兒童最常見的心智疾病之一,發生率7.5到10%,因為大腦發展遲緩,常見的三大症狀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甚至有些孩童還會出現衝動行為,誰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被貼上疾病標籤,但站在醫師專業角度,幾個指標的症狀,像是孩子無法專心、坐在課堂的椅子上,還喜歡走來走去,或忘了大人給的指令,都建議要尋求協助。

長期協助過動兒家庭的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更點出一個關鍵問題,因為治療過動兒怕的就是家長不願意面對,千萬別怕丟臉而錯過早療黃金期,父母越早接受孩子的情況,才越可能改善,透過學校教育的矯正課程,找到溝通方式,還能慢慢控制行為,這群慢飛天使需要的是家長正面的態度,總有一天能成功展翅。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帶資優生 得獎師重情緒管理

新北市埔墘國小教師張麗卿投入資優教育10餘年,教學上首重健康和情緒管理,先讓資優生不傷害自己,再發揮所長幫助他人。

教育部今天表揚101年度優良特殊教育人員,張麗卿是少數獲表揚的資優教育教師,她入行25年,半路才修讀30學分班,嘗試資優教育,沒想到教出心得,完全沉迷其中。

張麗卿表示,資優生不是「績優生」,但家長常常混為一談,給予過多的期許和壓力。她見過學生在普通班是班級領袖,到了資優班卻不敢上台,一邊說話還會一邊發抖。

後來,張麗卿用了很多方式,鼓勵那名學生多在公開場合練習,甚至在台上緊握住他發抖的雙手。

張麗卿相信,資優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健康的體魄和人生觀,要學會傾聽別人的聲音、處理自己的情緒。尤其接近1/3的資優班學生,同時患有自閉症、過動,老師帶起來尤其辛苦。

張麗卿曾指導一個亞斯伯格症候群(自閉症)的學生,上課上到一半會衝出教室,或是對教師動粗。事後學生對她充滿歉意,張麗卿試著用學生最喜歡的數學科作誘餌,慢慢引導讓他把專注放在學習上。

張麗卿感謝每一個曾經教過的孩子,激發她的創意和動力,得以不斷享受樂趣和挑戰。

教育部今天表揚優良特殊教育人員,經過數階段評審,共有32人接受表揚。

親子俱樂部/爸爸沒耐心教孩子

Q我六歲大女兒的幼稚園老師說,孩子對老師教的東西都興趣缺缺,於是我希望先生下班後,可以幫大女兒加強學習。但大女兒對爸爸教的都不專心,漸漸的,爸爸也沒有了耐心,最後演變成我自己要教大女兒,同時還要帶小女兒,實在分身乏術。我該如何讓爸爸分擔教養大女兒的責任呢?

 

A一般來說,男人比較沒有耐心。您可以跟先生商量,如果他沒耐心教大女兒,那麼由您來教孩子做功課,但是請先生幫忙做一些他可以做的事情,例如換他帶小女兒。

由您的狀況看來,您的小女兒可能還是襁褓中的小baby,需要大人陪她玩、幫她換尿布、餵奶(如果不是喝母奶)、哄她睡覺等等,這些工作對您先生來說,可能反而容易上手。即使超過兩、三歲,由於孩子的成長有固定的進度,您可以依帶過大女兒的經驗做成作息表,讓先生明白每天大致的安排,然後就交給他做,或者可以請他分擔家事。

至於加強老大學習的部分,可以把學習時間以半小時為單位分段,並安插休息時間,讓孩子從一緊一鬆間學會從專心到放鬆的轉換,因為小孩的注意力、集中力比較不足,要強迫他們長時間學習,效果反而不佳。其實小小孩從遊戲中也可以學到很多,您可以把玩耍的時間交給先生,因為這比教小孩功課輕鬆簡單。先生可以陪小孩運動、玩互動遊戲、下棋、玩積木等等。

對大女兒學習內容的掌握,建議還是由您自己來負責,如果把這項工作硬塞給沒耐性的先生,將來進了小學可能麻煩更多,因為到時候有更複雜的功課與作息。若以後無可避免還是要由您來承擔的話,不如從現在開始就自己帶老大,藉此了解熟悉小孩的學習進程,將來第二個孩子的狀況就很容易掌握規畫。

自律神經出問題 總說有地震…

32歲男性上班族常暈眩、以為有地震,嚇得趴在桌上,被同事視為怪咖,自己也很苦惱,後來才發現是自律神經失調;經過3個月治療,已恢復為快樂職場人。

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說,自律神經失調有年輕化趨勢,年紀輕輕深受手麻、腳麻、暈眩或心悸困擾,找不病因的恐懼感,讓人無法安心上班,成為職場病貓。

這名上班族在職場上拚勁十足,很有責任感,自覺壓力很大,身體慢慢出現問題,「病發」時常暈眩到無法工作,甚至覺得整個地板搖晃,以為地震來襲,嚇得趴在桌上等地震結束,怪異舉動被同事視為怪咖。

這名上班族為了查明病因,半年來跑遍醫院各科,但找不出病因,全身健康檢查也沒問題,讓他壓力更大,暈眩等發作次數更頻繁,好像一上班就成病貓。

他到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求診,確診為自律神經失調

葉守正指出,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的治療,主要是調整患者神經傳導物質活性相關作用,使自律神經恢復正常功能,可依患者壓力來源減壓,以藥物、運動、補充營養素、中樞神經激素調解等治療。

注意失眠警訊 及早治療恢復自身心靈健康

一早醒來全身無力疲憊不堪,心中懊悔昨晚的失眠和晚睡。腦海裡不斷想著上班和家裡瑣碎要面對的壓力,心不甘情不願的起床,卻發現無法好好的思考,也沒有活力整天的工作。吃完午餐昏昏欲睡,想要小憩一下或是喝杯咖啡,又擔心晚上睡不著,造成失眠的惡性循環。

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感覺很難受,於是到了深夜,把電視或網路當成是自己的好朋友,想要讓身體疲累才去睡覺。今天還在煩惱的事,明天的工作,像是一台放映機一樣,直到躺在床上,還是不停在腦中不斷重複放映著這些無法馬上解決的事情。

失眠對一個人身心的影響是那樣的深遠且廣泛,甚至影響到全身都不對勁,工作效率低落,身邊的親朋好友也都能感受到患者的脾氣變暴躁,患者本身也覺得憂鬱、記憶力下降。

松德精神科診所院長林耿立醫師表示,對自己的睡眠狀態不滿意或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或清晨早醒等情形時,通常稱為「失眠」。失眠有生理、疾病、藥物及飲食等因素,許多失眠患者也容易導致焦慮,期許晚上一上床就能睡著,卻不如所願。人的大腦皮層的神經活動有興奮與抑制系統,白天腦細胞處於興奮狀態。工作一天後,就需要休息,進入抑制狀態而想入眠,待休一夜後,又自然轉爲清醒。

失眠和頭痛一樣,是醫學上最常出現的抱怨之一,只是一項身心疾病的表面症狀;也可能只是單純的失眠症,因此詳細的臨床評估和診療是很重要的。失眠在許多人的認知中,是一種「神經衰弱」,或是「心理反應」,這些概念都可以部分的解釋失眠的原因。失眠很早就被認為是一種「心身症」,無論有無身體疾病的因素存在,都會摻雜某些心理和行為的因素,而導致失眠的 持續或惡化。

其實失眠患者最常抱怨的問題是起床後仍然感到嗜睡與疲勞,失眠症患者可能會被那些症狀所苦,通常並不只是單獨的一項,而是同時有下面敘述的一些症狀這些常見的症狀包括有:白天精疲力竭、疲勞,記憶力的問題容易發怒,難以集中注意力,晚上難以入睡經常醒來,睡眠無法令人精神飽滿甦活。 失眠所造成的一些後遺症還包括有增加發生憂鬱症的機率、發生心臟血管問題的危險、長期倦勤怠工的情況、醫療資源的消耗、行為障礙、影響工作表現、降低職業產能與職場安全性。

在精神科的診斷當中,睡眠是一項很大的學問,然而很多民眾更加關心的絕大部分還只是在失眠睡不著覺身上,以及失眠所伴隨而來的緊張焦慮,工作不專心、效率低落、情緒暴躁不安,而不是教科書上複雜的專有名詞跟病名。

一個主觀上良好的睡眠,可能是許多人尋尋覓覓所追求的,卻好像無法獲得,這個在農業社會中一項在簡單不過的事情,或許連「事情」都談不上的生理反應,簡單到跟吃飯一樣的動作,在現代人的身上似乎變成了一項沉重的負擔。

隨著現代人的壓力增加,在身心科的門診中,焦慮症憂鬱症狀是造成失眠最常見的原因。而現代人日常生活的壓力或環境的變遷也會透過情緒反應和後續的行為而導致失眠。

林耿立醫師進一步表示,透過對潛在身心疾病的評估和診治,壓力處理和情緒調適,以及認知行為方法的練習,都有助於克服失眠的困擾。至於一些失眠的非藥物方法如下:

  1. 維持規則作息,按時上床入睡及起床,即使睡不好,也要按時起床。
  2. 不要強迫自己入睡,如果躺在床上超過30分鐘仍然睡不著,就起床做些溫和的活動,直到想睡了再上床,但是記住不要做過於激烈的活動看太過刺激的節目。
  3. 嚴格限制在床上的時間,白天不能碰床。
  4. 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適當室溫、燈光、少噪音及舒適床墊。
  5. 避免使用床或臥房為其他睡眠的活動場所,如看電視、打電話、討論事情。
  6. 下午後避免喝咖啡、茶、可樂、酒及抽煙。
  7. 為了避免夜間頻尿影響睡眠,晚餐後少喝水及飲料,睡前上廁所。
  8. 睡前小點心和熱牛奶有助睡眠,但不宜吃太飽。
  9. 每日應規律運動,睡前宜做溫和及放鬆身心活動,如泡熱水澡、肌肉鬆弛及呼吸運動。
  10. 每日應有規律及充滿活力生活。
  11. 睡眠誘導。聆聽平淡而有節律的音響。

藥物上的幫忙在某些時候是必要,過與不及的使用安眠藥物對於失眠患者是弊多於利,長期而言反而造成患者的痛苦。
現代的藥物跟早期比較起來安全很多,如果在專業精神科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成癮的可能性並不高,甚至可以很快的處理失眠,讓工作效率提升,情緒穩定,反而有利於失眠的情況好轉。輕忽失眠問題,延誤治療黃金時機,耽誤了正常的心理健康,非常得不償失,儘快及時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幫助,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