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囤物癖 半數有精神疾病

醫學研究發現,喜歡堆東西、囤物癖,約五成有精神方面疾病,包括強迫症、精神分裂症、初期失智症等。另一部分雖非精神疾病,但恐有強迫性人格。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劉宗憲分析,強迫症患者堆放物品,傾向蒐集同一種物品或蒐集不同物品,但每種物品會分門別類放好。至於精神分裂症者,會不斷把能用、不能用的東西全拿回家,且放置方式雜亂無章。至於失智症初期因認知功能退化,患者會搞不清楚哪些要收起來、哪些該丟掉。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有些人具有強迫性人格、衝動控制障礙,會出現非這樣做不可的情況。分析這些亂堆物品者,有些人成長背景幾乎都有共同點,就是幼年口欲期沒有獲得滿足,長大後缺乏安全感,任何東西都捨不得丟,但堆在家裡又懶得整理,長期下來就成了別人眼中的怪胎。

治療方面,楊聰財表示,具有這類性格的人通常固執,建議夫妻、家人一起至診間協談,找出生活共識,再要求當事人堆東西到一定程度,就得清除。

劉宗憲說,若家人花費太多時間囤積物品,甚至影響上班、人際溝通、社交也出現障礙,而且蒐集來的東西不分垃圾、可用物品全混在一起,就可能是出現精神方面的疾病,家屬應帶患者就醫,透過診斷找出問題,適當治療應可以獲得改善。

【小心有毒】專題報導3/罐頭、傳真紙、感熱紙 可能有雙酚A 塑膠奶瓶加熱 恐危害寶寶健康

新生兒的父母最好使用玻璃材質的奶瓶,才能避免雙酚A的危害!

雙酚A(Bisphenol A,簡稱BPA)是一種聚碳酸酯,因質地硬、耐熱、耐撞,被廣泛使用於各種塑膠製品中,包括七號塑膠製造的飯盒、飲料瓶、奶瓶、罐頭襯裡,靠熱感應的傳真紙、標籤、票券等,甚至補牙材料都可能含有環境荷爾蒙雙酚A。

遇高溫 環境荷爾蒙雙酚A可能被釋放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含有雙酚A的成品在正常使用下,相當安定且安全,一旦遇上高溫加熱、酸鹼、酒精、微波處理或強力清潔劑等,就可能釋出微量雙酚A,隨著食物或飲料進入人體。

林杰樑說,耶魯大學的研究發現,雙酚A可能影響幼鼠腦部發育。密蘇里大學發現雙酚A影響幼鼠攝護腺的形成,增加以後攝護腺肥大及腫瘤的風險。

二○○五年紐西蘭科學家曾分析市面上八十種瓶裝或罐裝使用環氧樹脂襯裡的食品發現,食物中雙酚A的數量介於每公斤十到二十九微克不等。歐盟每人每天的雙酚A攝取總量標準為十微克,稍不注意即可能超標。

不過,紐西蘭人經罐頭食品攝取雙酚A的總量,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六至○.二九微克之間,越胖的人越要小心。

另外,根據二○○三至二○○四年美國全國健康總調查(NHNES),尿液雙酚A濃度較高者罹患心臟血管疾病比較低者高一.三九倍,罹患糖尿病也是高一.三九倍,罹患肝臟疾病高一.二九倍。還有母親懷孕時尿液中的雙酚A濃度如果上升十倍,則出生的孩童焦慮、憂鬱過動指數會大幅上升。

懷孕時尿液中雙酚A濃度高 寶寶易焦慮

雙酚A於人體內半衰期約六小時。也就是暴露後六小時,人體可排除一半。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雖然雙酚A只在人體停留短暫時間,但對人體恐造成神經性的傷害,仍不可輕忽,建議環保署提高管制規格。

部分3C產品也添加雙酚A 維持穩定性

消基會曾經抽檢市面卅四件熱感應紙樣品,有六件檢出雙酚A,不符國家標準規範,另外DVD片、CD片、手提箱,還有許多塑膠材質製品、3C產品採取不同種類塑膠複合材質,也會添加雙酚A維持穩定性。吳家誠憂心,這種複合塑膠產品未來都難以回收,雙酚A將在生活環境之中氾濫。

環保署毒物管理處長袁紹英表示,於九十八年七月公告雙酚A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廠商定期申報總量及用途,申請保溫杯環保標章,也不得添加雙酚A,但會根據國際作法,檢討是否提升管制強度。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已修正「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並預告今年九月一日起,廠商不得再製造或進口PC奶瓶,且在明年三月一日前,市面上所有這類奶瓶都要下架、不得流通。

基測壓力大 放鬆訓練助青少年克服焦慮

一名國三學生日前至門診就醫,表示國中基測報名在即,心情煩躁、無法定下心來,時常有胸悶、坐立不安、失眠等情形。經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胡慧芳診斷後發現,這名學生自我和家人的期許都很高,平日十分認真讀書,但在考試時容易緊張失常,無法發揮應有實力。

該學生同時合併有拉肚子、心悸、胸悶、頭痛等症狀,以致記憶力減退、不容易專心、讀書效率不佳。晚上雖然疲倦卻難以入眠,更曾因頻頻腹瀉至腸胃科求診,醫師診斷為壓力引起的「腸躁症」,服用藥物後,腹瀉、心悸和胸悶已改善,但白天卻昏昏欲睡,最後只好放棄服藥。

胡慧芳表示,這名國中生是典型青少年焦慮症的患者,患者常常合併憂鬱焦慮症狀,病因包括個人體質因素、課業問題、同儕互動、以及經濟與家庭因素等環境壓力。症狀除了焦慮緊張外,也會合併自律神經失調,包括頭痛頭暈、心悸胸悶、腸胃失調、手腳發麻等,若無適當治療,除導致考試表現失常外,症狀也會持續到成年期。

治療上,可同步採用放鬆訓練、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在家庭方面,父母的期待與子女情緒困擾有密切關係,期待過高會令孩子過度焦慮,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但過低的期望,孩子也會缺乏學習動機,如何給予子女適當的期待和支持,需憑藉為人父母的智慧。

放鬆訓練5要訣:

1.放鬆訓練,藉由一整套的鬆弛練習,以「腹式呼吸」為核心,教導個案學習調整自己的呼吸、放鬆自己的肌肉,以便能緩和並控制生理焦慮的反應。

2.認知治療,探討個案過度擔心的想法是否合理,並找出適當的替代性想法。

3.適當且持續的運動,「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心跳130」有助放鬆身心、改善睡眠。

4.良好的壓力管理,控制不必要的氣力損耗、增加個人適應環境的力量。

5.足夠的人際支持與情緒宣洩。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化學色素、香料 長期過量傷肝腎

色素與糕點:

蛋糕甜點是許多女性的最愛,閒暇的午後時刻,最享受的莫過於點一杯咖啡、吃著糕點,與朋友談述進來生活近況,可以想見甜點是女性無法抗拒的美食,當進入蛋糕店時,各式各樣的色彩鮮豔的蛋糕,搭配著新鮮水果映入眼簾,搭配著美味的咖啡,讓人心花怒放無法捨棄任何一個鮮豔蛋糕,但是卻沒有想到蛋糕上的顏色與香氣,可能不是天然的顏色。

問題出在哪?

五顏六色的蛋糕,再配上新鮮的水果,絕佳的視覺效果讓人垂涎欲滴,再加上芬芳的香氣,更能使人一口接著一口,但是許多搭配水果顏色的蛋糕,並不是使用天然顏色調配,而是使用化學色素與香料,雖然能夠增加糕點的消量,但是消費者除了有用料實在的錯覺外,若是長期大量食用,或者商家非法過量添加,可能造成身體上的危害。

專家意見: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醫師林杰樑表示,化學香料只需要一點點,就能夠讓糕點有陣陣濃郁的香氣,還可能會比天然食物還要香,但是商家若過量使用,可能讓食用的消費者引發過敏反應,還可能造成肝腎上的負擔,若是長期使用,對身體可能有某種程度的傷害。

而人工色素對於身體也會有某種程度的傷害,例如人工色素的黃色四、五號,紅色六、四十號,若是兒童時入體內,可能引發過動的症狀,讓注意力不集中,不同的人工色素,可能帶給人體的傷害都會不一定,顏色過於鮮豔的糕點或糖果,民眾應該避免,目前日本已禁止人工色素的使用。

怎麼辦?

林杰樑建議民眾,不要選擇味道過於濃郁或者顏色太過鮮豔的蛋糕,避免人工香料或者色素的過量吃進體內,能選擇顏色較不鮮豔,看起來較為天然的顏色,因為天然色素不會像人工色素炎熱亮麗過頭,另一方面,天然的香味也不會像人工香精般濃郁,若是民眾要自己做蛋糕,也不要為了顏色與味道,添加人工香精與色素,用天然食物調色,才能夠避免身體可能因為化學藥劑,提高身體受到傷害的機會。

春天易犯桃花癲 憂鬱女變多話、喜接觸男性

季節交替是躁鬱症好發高峰期。一名二十六歲的已婚女子,近半個月來突然個性大轉變,從內向安靜變成聒躁,喜愛貼近男性說話,丈夫察覺有異,送到童綜合醫院心身科看診,經藥物治療後病情穩定。

春天易出現俗稱「桃花癲」的躁鬱症狀。這名吳姓病患曾在十七歲時罹患憂鬱症。但在半個月內突然變得很愛說話,且喜歡主動跟男性接觸,性欲增加。

身心科黃尚堅醫師看診後確定病患罹患了俗稱桃花癲的躁鬱症發作,在持續用藥治療後病情已穩定改善。

黃尚堅呼籲,躁鬱症患者有二到三成病人會在季節交替時發病,患者的言行完全被大腦的異常變化所主導,,而做出與平常個性截然不同的行為。若發現家人出現異常行為時,要適時的關心並協助到心身科門診進行評估,只要正確的治療,多數患者都能獲得改善。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GABA與自律神經失調

現代人步調快速、壓力繁重,往往有夜不成眠、緊張煩躁、焦慮低落等困擾,連帶身體也出現警訊,例如:胸悶、 吸不到氣、頭痛暈眩、腸胃不適、腸躁症或便秘、肌肉僵硬緊繃、手腳麻木無力等。

松德精神科診所林耿立醫師表示,久了之後甚至影響記憶力、專注力與學業工作表現,一旦表現不如預期又回頭給自己更多壓力,情緒更加惡劣。

如此惡性循環,身心諸多不適互相糾纏,來到身心科求助後,發現其實根源是自律神經失調引發的焦慮、憂鬱失眠。追根究底,其實是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失去平衡所致。

GABA是γ-aminobutyric acid的縮寫,是哺乳類動物一種包含許多重要生理功能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存在於神經系統。它的特色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在過去研究,發現人體中的GABA受器可以媒介和抗焦慮、抗憂鬱相關的功能,甚至有些研究認為GABA受器的缺乏和精神分裂症、認知功能障礙有關。還有研究發現,GABA受器能調節慢性疼痛。此外,GABA也掌管肌肉張力的調節。整體來說,如果人體中的GABA含量不足,可能和許多精神疾病有關係。

此外,就算攝取了大量GABA到人體血液裡,GABA還須穿透血腦障蔽(blood brain barrier)以進到人類中樞神經系統,才可能發揮效果,故在選擇GABA產品時,這些技術細節都需考量。除此之外,像維他命B6是形成許多神經傳導物質的前驅物,其中包含了GABA,若能增加維他命B6的攝取,也能增加人體內GABA的含量。飲食中常見維他命B6的來源包括穀類、雞肉、馬鈴薯、菠菜等。

林耿立醫師表示目前和GABA作用相關的藥物有很多種,用途也不僅限於身心科,例如神經科、麻醉科等也都有許多治療用途。有趣的是酒精、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以及苯重氮基鹽(benzodiazepine)的安眠藥其實也是促進GABA受器作用的物質,但不當使用有成癮的危險,故需在醫師指示處方下才安全。而GABA用在健康食品上也行之有年,多半是取其能促進放鬆、舒緩情緒、協助睡眠等效果。在臨床經驗上,有女性個案每日服用500毫克的GABA搭配維他命B群,能改善焦躁情況,也有不少個案在睡前服用GABA,可協助安神並促進睡眠品質。

躁鬱症病人跳水塔命危 家屬淚控

有民眾出面控訴,患有躁鬱症的親人,本週一因為昏迷在街上,被送到台北忠孝醫院,人清醒後又在急診室發作撞牆,沒想到院方卻放任這名精神不穩定的病患獨自離開,導致他離開醫院後跳水塔溺水,目前生命垂危,家屬含淚痛批,院方草菅人命。

莊太太聲淚俱下,控訴醫院草菅人命,週一早上8點,昏倒街上的莊姓男子,被救護車送到忠孝醫院急診室,剛開始男子情緒穩定,接著躁鬱症卻發作,12點6分的時候,整個人坐在床上大吼大叫,引起醫護人員圍觀,甚至一度失控撞牆,但6分鐘不到,12點12分,莊姓男子突然平靜下來,要求自行回家,在護理人員和警衛陪同下,他走出大門,甚至回頭揮揮手。

半小時後,莊姓男子跳水塔自殺,二度送醫,目前生命垂危,家屬更不能諒解的是,醫院一直等到12點才聯絡上他們。面對家屬指責,種種疏失,忠孝醫院卻辯解,病人當時只有大力拍牆壁,沒有自殘,依法無法強迫這樣意識正常的病患留院觀察,就連精神科醫師來會診,也得徵求病人同意。

院方態度讓家屬更加不滿,已經揚言,如果莊姓男子不幸過世,他們就要到醫院前面發動激烈抗議。

考生壓力過大 易罹患「腸躁症」

國中基測報名在即,大部分學生都很容易緊張,且同時合併有拉肚子、心悸、胸悶、頭痛等症狀,以致於記憶力減退、不容易專心、讀書效率不佳。一名國三學生至門診就醫時就表示心情煩躁、無法定下心來,總覺得胸悶、坐立不安、失眠的情形,晚上雖然疲倦,又難以入眠,因頻頻腹瀉至腸胃科求診,醫師則診斷為壓力引起的「腸躁症」。

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胡慧芳表示,這名國中生是典型青少年焦慮症的患者,患者常常合併有憂鬱與焦慮的症狀。個人體質因素與課業問題、同儕互動、以及經濟與家庭因素等環境壓力,都是造成焦慮症的病因。它的症狀除焦慮緊張外,也會合併自律神經失調,包括頭痛頭暈、心悸胸悶、腸胃失調、手腳發麻等。若無適當治療,除導致考試表現失常外,症狀也會持續到成年期。

在治療方面,可以同步採用放鬆訓練、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在家庭方面,父母的期待與子女情緒困擾有密切關係。期待過高,會令孩子過度焦慮,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但過低的期望,孩子也會缺乏學習動機,如何給予子女適當的期待和支持,為人父母需要智慧。

胡慧芳建議以下四點,一、放鬆訓練,藉由一整套的鬆弛練習,以「腹式呼吸」為核心,教導個案學習調整自己的呼吸,放鬆自己的肌肉,以便能緩和並控制生理焦慮的反應。二、認知治療,探討個案過度擔心的想法是否合理,並找出適當的替代性想法。適當且持續的運動。三、「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一百三」有助放鬆身心、改善睡眠。四、良好的壓力管理。控制不必要的氣力的損耗;增加個人適應環境的力量。五、足夠的人際支持與情緒宣洩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藥物搭團療 助躁症患十年不復發

20歲那年,就讀明星高中的小蕾(化名)因為躁症發作,在大學學測考場脫序演出,還被強制送醫,中斷了她的求學路,當時她狂喊:「我不是躁鬱症!」後來她參加團體治療,不僅建立病識感、且願意規律用藥,也讓她十年來不再復發。

北醫附醫精神科主任蔡尚穎表示,俗稱躁鬱症的雙極症,盛行率約1%,這種疾病是陣發性,可以完全緩解、但也可能再次復發。目前對於雙極症的致病原因不明,推測仍與基因體質有關,且首次發作年齡多半很年輕,約莫是10多歲至30多歲之間。

高中罹患躁症 團體治療建立病識感

小蕾就是在高二那年首度躁症發作,她表示除了因為就讀明星高中,學業成就感不如以往,家裡又因股票投資失利慘賠,使得父親性情大變、甚至暴力相向,她開始出現容易暴躁、話多、無法靜坐的躁症狀態;大學學測那次的復發,甚至還上了媒體,不僅中斷她的求學路,連家人都對她投以異樣眼光。

現在的小蕾已經十多年沒有發作,她認為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參加「雙極症療癒團體治療」,建立了病識感,提高規律用藥治療的意願;此外,透過團體治療認識其他病友,不會受到歧視,而是得到很多鼓勵來面對生活上遭受的壓力,現在她也成為團體中資深的「智囊團」成員,幫助其他新進來的病友。

蔡尚穎醫師表示,雙極症患者會有躁和鬱兩種極大落差的情緒,又以躁症表現較突出,臨床上有患者發作時到處買房,等到恢復正常時,才發現自己根本付不出錢,結果還必須賠償違約金;也有患者躁症發作時精力充沛、靈感源源不絕,但之後就像「飛機飛到一半突然沒油」,情緒一下子跌落到鬱症。

規律用藥控制 雙極症患者功能俱全

他指出雙極症患者其實可以透過藥物與團體治療,穩定情緒,也不影響日常生活的功能,然而被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籤最讓患者困擾,因為家人可能過度保護和干預他們的行為;在職場上若被發現有這個病史,甚至可能丟了工作,其實對於穩定控制的雙極症患者很不公平。

蔡尚穎醫師呼籲,若身邊有雙極症病友,只要協助提醒他規律用藥控制,其他方面不需刻意干涉、自然相處即可,也讓患者有良好的心情衛生環境,不會因病而自暴自棄。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覺得壓力大?GABA解碼身心靈健康

「工作上被老闆罵,接連幾天晚上都睡不好」、「一旦便秘全身都覺得不舒暢,心情也容易煩躁」,造成現代人身心壓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環境污染、生活步調緊張更是加重身心失調的情形。對此,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說明,生理與心理是一體兩面的,不管哪一方面失調都一定會互相影響,像是人體中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物質GABA(Gama-aminobutyric acid,γ- 丁氨基酪酸)就是生理與心理互相影響的原因之一。提醒民眾,壓力並非依靠醫藥治療就能完全根治,而是應要回歸身心靈健康。

事實上,雖然心理壓力未能造成身體上能夠診斷出的病症,但仍會出現一些可被發現或檢查出的生理症狀。如:不明的便秘、食慾下降、酸痛、疲勞,或是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況。醫師表示,目前可利用HRV(心律變異檢測儀)間接瞭解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並從中分析出情緒壓力影響生理的程度。倘若上述狀況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節律或是工作情況,建議民眾應該儘早尋求醫師的協助。

洛桑醫師進一步說明,人體中的壓力調節系統丁氨基酪酸(簡稱GABA)是一種人體中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物質,同時也是生理與心理互相影響的重要原因。當壓力造成腦中的GABA濃度降低時,就會產生焦慮、不安、甚至憂鬱失眠等症狀;另外像是身體不舒服時或因搬家、出國等環境形成壓力時,也會造成GABA失調的情況。民眾若要達到身心靈健康,首先應要結合生活、飲食、環境等三方面的平衡。

「醫療只能幫助改善部份的身心問題,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才是健康養成的根本。」洛桑醫師建議民眾,除了生活規律之外,平時就要養成運動習慣;也可多攝取黑豆、芝麻、深色蔬菜、泡菜、發芽玄米或GABA茶等飲食。另外,民眾也可藉由打坐、呼吸等訓練,同時練習正面、樂觀的思考方式,最重要的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就能從內而外地達到身、心、靈的平衡,進而活得健康又自在。

愛靠大吃來減壓 小心無效恐傷身

想透過大吃大喝來舒緩情緒,恐效果有限,甚至可能演變成暴食症厭食症等精神疾病;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輔導科心理師柯俊銘指出,進食雖能暫時轉移注意力,但過程中不但容易攝取過量的高油脂等,放縱後,可能會因吃太多導致罪惡感,造成內心更大負擔。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研究顯示,要避免情緒性的暴飲暴食,可加強練習專注力與各類的感官經驗,從簡單健康的生活方式,獲取安全感;柯俊銘說,只要願意花點時間用心體會,透過五種主要感官知覺品味生活,就能有效幫助紓緩情緒,達到減壓的目的。

但到底要如何透過感官知覺呢?柯俊銘進一步說明,像可訓練自己持續約20分鐘注視大自然景色,發揮視覺的功能,讓情緒穩定,且可利用聽覺,多聆聽像古典樂等,增加腦內代表放鬆的α波,也可聞特定的植物香味,像是薰衣草、洋甘菊等,有效幫助降低焦慮等功效。

另外,觸覺上,則可透過擁抱、牽手、按摩等刺激大腦分泌催產素,有助於安撫煩躁,再配合快走、慢跑等運動,刺激腦部釋放腦內啡,恢復好心情;柯俊銘提醒,不管何種感官減壓,都應多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舒壓方式,就再也不用害怕暴飲暴食找上門。

讀者來稿:不能理解多元文化的教育者 才要上資源班

政大教育系李淑菁助理教授4月7日投稿貴報的文章,道出我的孩子在台灣小學上學9週的相似經歷。回想那段過去,真令我揪心。台灣大部分學校,對於不會中文、行為舉止不台灣化的孩子,一律歸為需要上資源班或接受輔導的特殊份子的做法,嚴重缺乏人文素養。對於成長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的包容力,未能趕上社會整體接受外來文化或西方科技的速度與態度,令我擔憂孩子的人格特質被扭曲。所謂的同理心,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或體會文化衝擊,對教育者而言只是專業詞彙。

我的兒子生長於美國密西根州,密西根州是美國汽車業重鎮,社區及學校的組成比聯合國成員更多元。他的同學除了多數歐洲裔與非洲裔美國人外,還有來自西班牙語系國家、日本、韓國、緬甸,印度等亞洲移民二代,還有像我的兒子一樣,由兩個種族結合的個體。

積極參與學校活動與擔任該班閱讀媽媽,給我許多機會目睹初到美國生活的孩子們,面對陌生的語言、環境、人與風俗習慣的反應。有的在教室一角靜靜當個觀察者;極少數絲毫不害羞跟著其他孩子有樣學樣快速融入;有的抱著媽媽大腿嚎啕大哭就是不進教室,最終被媽媽拖著進去。

無論這些孩子來自何國或對新學校反應如何,老師總是給予極大包容,沒有任何形式逼迫融入新環境,更沒有愚蠢的貼標籤行為,只有溫柔引導與包容,協助他們度過適應期。

反觀我們目前設籍的學校導師,曾經天天向我抱怨兒子不斷離開座位要求回家。校方搬出資源班、華語加強班與遊學(國語數學去隔壁班上,因為那位老師會說英語)這些他們認為的特效藥,只怕孩子不會寫作業。

這些舉動不但嚇壞他,更造成他對學中文,甚至台灣極度厭惡,卻無路可逃的痛苦情緒,哭求我不要帶他去學校。之後,學校調來英語系畢業的實習老師陪讀一週半,仍不知如如何協助孩子。

兒子不能乖乖坐好,於是被貼上過動兒,又因為他說的沒人聽得懂,乾脆不說話,卻被說是自閉兒。我對這些愚蠢的標籤不在意,因為我知道這些貼標籤的人對於過動自閉這兩個醫學名詞的無知。

親自陪讀至第9週後,我再也不能坐視亂象,和兒子討論後,認為在家教育是最好的選擇。我深知,學校如果不能理解孩子所面臨的困難並非單純語言不通,就無法提供適性教育。

校方竟認定我和孩子需要心理諮商,找來心理諮商師輔導員與各室主任等一行十多人要輔導我們,此舉明顯未做到包容與尊重不同文化與同理心。接下來,我和教育局因逾期申請在家教育的搏鬥,更讓我見識到國家教育主管機關竟任由不合理的規定,凌駕於孩童的受教權與身心健康之上。

文化包含語言,多年的英語教學經驗讓我理解,學習新文化的過程和原理,與學習新語言極相似。學習語言的步驟,聽、說、讀、寫猶如蓋房子,穩固的地基加上安全堅固的材料,分層向上延伸,最後才是內外裝潢,不得亂序。

文化如同語言文法結構、發音、聲調雖不盡相同,但互相影響。融入新文化的速度與程度因人而異,不得心急,不能逼迫。適應新文化,不應該是捨棄個人的原生文化,而是兩種文化能良性影響,和諧共存。無論資源班或華語加強班,只不過是美化強求這些孩子寫作業的方式,本末倒置的學習語言方式,怎能讓孩子學好第二語言?

無法適應新文化的成年人有能力選擇離開,或藉助其他方式讓原生與新文化共存,無行為能力的孩子只能任由大人擺布;其實,這些大人才是最需要心理輔導、上資源班加強人文素養的特殊生!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睡不好?玫瑰入浴寧心安神

長期睡不好會提高慢性病風險,據台灣睡眠醫學會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平均每4人,就有1成有失眠障礙,您是否已成為慢性病的高危險族群?中醫師表示,失眠多因過勞熬夜、夜間精神亢奮所致,建議睡前以添加玫瑰的中藥浴包泡澡,有助於寧心安神,抒解壓力,找回一夜好眠。

陳嘉允中醫師表示,失眠可能是長期氣血不調或夜間精神過度亢奮所引起,建議睡前泡泡玫瑰藥浴,可舒壓助眠。

長期失眠或有睡眠障礙,容易造成自律神經失調,情緒和壓力無法獲得抒解,身體不能得到充分休息,容易造成情緒不穩,影響身心健康,增加憂鬱情緒和慢性疾病的風險。

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中醫師陳嘉允表示,現代人出現睡眠障礙的狀態略可分為「陰虛」和「陽亢」兩種。「陰虛」通常是因過度勞累、熬夜,造成氣血失調導致睡不安穩;「陽亢」則是因睡前進行激烈性活動如打電動,或過於期待隔天的活動如遠足,造成夜間精神過於興奮而輾轉難眠。

如何改善睡眠?陳嘉允中醫師建議,除了保持正常作息、睡前不做劇烈活動、維持情緒平穩、睡前少喝刺激性飲料以外,平時也可在睡前以藥浴泡澡方式,幫助抒解壓力,改善失眠的困擾。

【棗仁寧心浴方】

  • 作法:取夜交藤、酸棗仁、合歡皮和玫瑰,各2至3錢,按1:1的同等比例混合,以紗布包妥後放進浴缸中的溫熱水中即可。每次泡澡以15至30分鐘為宜,水溫不宜過燙,且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皮膚有傷口者,應避免泡澡。
  • 說明:夜交藤和酸棗仁皆具有養心、寧心安神;酸棗仁還有補肝氣、養肝血的功效;合歡皮則可安神、解鬱、舒壓;玫瑰主要是取其香氣。

【茯神安神浴方】

  • 作法:取茯神、百合、遠志和玫瑰,各2至3錢,按1:1的同等比例混合,以紗布包妥後放進浴缸中的溫熱水中即可。其他藥浴原則同上所述。
  • 說明:茯神具有寧心安神之效,百合可清心安神、遠志則可交通心腎、定驚安神,搭配香氣濃郁的玫瑰,可改善因心神不定、健忘、驚悸不安所引起的睡眠困擾。

推下樓殺母 被逮問我媽怎麼了

罹患躁鬱症的朱姓女子,聲稱不滿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母親剪壞她的衣褲,竟將母親推下樓,並拿菜刀攻擊;被害人送醫時無生命跡象,朱女還痛哭流涕地問:「我媽媽怎麼了?」警方昨將她依殺人罪嫌移送。

警方調查,昨天清晨約5點,朱女不滿母親剪壞她的衣褲,雙方爆發口角,一時氣憤,將母親從3樓樓梯口推下,其母滾落2樓,朱女又將她推到1樓,接著從廚房拿出菜刀質問:「妳為什麼剪斷我的衣服、褲子?」

朱女說,因為媽媽沒有回應,因此用菜刀攻擊直到無法動彈,然後將人拖到3樓房間,為她敷藥止血。

朱女的外婆當時在2樓睡覺,因患有重聽,雖感覺異聲,但不以為意。直到上午11點多上樓查看,朱女這才發現母親動也不動,趕緊報案,但到院前已無生命跡象。

檢警初步勘驗,死者頭部有處撕裂傷,全身有多處瘀傷,因無法確認致命傷,且朱女說詞反反覆覆,須等今天複驗釐清。

親戚表示,死者是養女,高中時得知生母過世,竟崩潰而罹患精神分裂症,後與退役軍官(已往生)結婚,生下朱女,朱大學畢業後,不知何故罹患躁鬱症,母女倆靠藥物控制病情,平時與外婆同住,不料竟發生悲劇。

放鬆訓練 減緩考前焦慮

考季即將來臨,統測、指考、基測的壓力,讓考生及家長焦慮不已,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主任胡慧芳指出,放鬆訓練輔助治療,可幫助青少年克服焦慮,度過大考壓力

胡慧芳主任說,一名國三學生日前至門診就醫,表示國中基測報名在即,心情煩躁、無法定下心來,總覺得胸悶、坐立不安、失眠的情形。詢問後發現,這名學生自我和家人的期許都很高,平日十分認真讀書,但反而在考試時,容易緊張失常,無法發揮應有實力,同時合併有拉肚子、心悸、胸悶、頭痛等症狀,以致於記憶力減退、不容易專心、讀書效率不佳,晚上雖然疲倦,又難以入眠。

胡慧芳主任表示,這名國中生是典型青少年焦慮症的患者,常常合併有憂鬱與焦慮的症狀。個人體質因素與課業問題、同儕互動、以及經濟與家庭因素等環境壓力,都是造成焦慮症的病因,它的症狀除焦慮緊張外,也會合併自律神經失調,包括頭痛頭暈、心悸胸悶、腸胃失調、手腳發麻等若到成年期。

胡慧芳主任說,在治療方面,可以同步採用放鬆訓練,心理認知治療與藥物治療。在家庭方面,父母的期待與子女情緒困擾有密切關係,家長期待過高,會令孩子過度焦慮,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但過低的期望,孩子也會缺乏學習動機,如何給予子女適當的期待和支持,為人父母需要智慧。

胡主任呼籲家長,多給孩子肯定、包容,可以減輕其情緒壓力,相較於過度重視孩子的表現,如何給孩子正向思考的習慣,反而是重要的。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找出失眠根源 心靈安定自然熟睡

台灣目前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人為失眠所苦。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林萃芬諮商心理師昨(21)日表示,失眠議題除了生理的因素外,也跟社會變遷、工作壓力、生活型態、感情問題息息相關。

失眠族群中,以女性較多,一般女性失眠的類型有下面幾種:一是當了媽媽之後警覺性提高,隨時注意孩子的狀況,深怕自己睡得太熟會忽略孩子的動靜。二是人際關係衝突緊繃,例如先生外遇出軌,或與家人爭吵不合,都會嚴重影響睡眠品質。

三是另一半有打呼症狀,被吵到無法入睡的亦大有人在。四是個性過度憂慮或是太要求完美,躺在床上反覆自我檢討,越想越難入睡。

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說明,失眠有長期與短期之分,長期失眠的狀況包括,夜晚從事耗費腦力的工作,例如設計或創作,久而久之變成夜貓子。或是在24小時的機構工作,或是上夜班,長期以往睡眠品質跟著下降。還有在外租屋或受限於空間太過狹小,習慣在床上打電腦、看電視、吃東西,導致睡眠時間越拖越晚。

至於短期性失眠,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舉例,像是處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如出差住旅館有些人會因恐懼不安而無法成眠。也有些人是因為考試、工作、業績壓力太大而引發焦慮性失眠。

短期失眠如果置之不理,有時候也會演變成長期失眠,很多長期失眠的人只要一想到睡覺,就會擔心自己睡不著,結果形成惡性循環,睡眠本身就是最大的壓力源。

林萃芬建議,想要安穩睡個好覺,不妨多管齊下,一方面檢查是否為生理因素造成,另方面可以求助身心科醫師開立適合的藥物。同時也可以透過心理諮商的技巧找出失眠的根源,舉例來說,要讓警覺性太高的媽媽在睡眠時稍微解除警報,首先要降低媽媽的擔心,再帶領媽媽從頭到腳練習睡眠放鬆的技巧。而為感情所苦的女性,可以藉由感情諮商重新探索經營親密關係,當心靈安定了,睡眠自然也安穩了。

至於過度憂慮的失眠者,則可運用心律呼吸法讓混亂的思緒暫停,才能夠進入夢鄉。林萃芬建議,倘若失眠是肇因於過往的創傷或遺憾,很多失眠者會做反覆的惡夢,這個時候亦可透過「夢工作隱喻治療」,進入失眠者的潛意識找出深藏的傷痛進行治療,當心靈創傷修復了,失眠的症狀可能亦隨之改善。如果是因焦慮壓力引發的失眠,可使用HRV情緒儀了解身心狀況、掌握焦慮的來源,進而採取有效放鬆的方式,提高睡眠品質。

失智症防治 朝野籲全民動起來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今天說,期盼政府將失智症列為國家重要健康議題;朝野立法委員也共同呼籲全民關注失智症

朝野立委及台灣失智症協會下午在立法院舉行「台灣失智症國家政策建言」連署記者會,湯麗玉表示,目前台灣失智人口近20萬人,預估民國145年將超過72萬人;提出建言給政府參考,希望儘速擬訂失智症政策。

民主進步黨籍立委劉建國說,行政院應立即召開跨部會工作小組討論預算編列,並從失智症預防、治療、照顧和保護等層面訂定詳細政策。

民進黨籍立委田秋堇表示,將失智症篩檢列入老人健康檢查必要項目非常重要,目前政府著重在照顧層面,但沒完全做好,立法院會積極推動並監督失智症政策。

中國國民黨籍立委楊玉欣說,教育宣導要相當努力,讓更多人不要害怕失智症,了解早期預防重要性,並體會、協助失智家庭。

厭食電擊大腦深部

給予大腦深部電擊,能改善嚴重厭食症。加拿大大學於醫學期刊「柳葉刀」中發表研究報告,三個極度厭食症患者,在他們的大腦深部,給予適當電流的刺激,漸漸患者開始少許的飲食,術後都體重略微加重,並且改善不良的情緒,但研究團隊表示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證實這樣的方法,是否能為治療厭食症患者的最後一個手段。

大腦深部電擊治療,已有往利用來治療怕金森斯症、老年癡呆症、以及強迫症患者,研究團隊選擇六名傳統治療皆無效的女性,年齡介於24至57歲,希望透過轉變病人焦慮的情緒,來改善厭食症病情,研究學者尼爾普立曼博士表示,許多厭食行為與神經性焦慮有關,若能夠在大腦控制焦慮的區域,給予適當的刺激,就能夠改善焦慮的情緒,能夠漸漸進食。

參與研究的厭食症病患表示,在實驗的過程中,改善他心中焦慮情緒,也減緩強迫症發作傷害自己的次數,但實驗者其他三人,一名病患在研究開始的兩個禮拜後,厭食現象依然持續,另一位病患則是在設備放入腦中時,恐慌正發作,第三位病患,不論在情緒、焦慮、以及體重,都沒有明顯的改變。

英國倫敦國王大學珍妮教授表示,厭食症患者如果在發病三年內被發現,治療效果最好,但會隨著時間而遞減,人類的大腦還有太多未解之謎,厭食症治療,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並且要小心謹慎來解讀研究結果,這項研究是一項新治療法的新契機,讓未來厭食症的治療,能有多一層面的涉入方式。

罹患強迫症 恐影響正常生活

台中市有一名工廠品管女員工疑似罹患強迫症,會反覆檢驗產品10多次,就是不讓產品過關,在家也無法控制的會不斷洗手,經童綜合醫院治療後,終獲改善。

台中市童綜合醫院心身科醫師白聰勇表示,24歲張姓女病患在工廠負責品管工作,主管在月前發現她對每件產品都要反覆檢查10多次,難以讓產品過關,導致生產線工作效率很差。

不只是職場工作有不斷檢查的問題,這名女病人在家也會不停的洗手,一接觸到東西就覺得手髒,會令她焦躁不安;經醫院診斷後發現,張女是罹患強迫症,有強迫檢查及清潔的症狀,經過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後,已逐漸改善。

白聰勇醫師說明,強迫症是一種焦慮性精神官能症,因為身、心、環境出現變異,失去原有的平衡,導致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不足而發病。

強迫症病患人格統整功能尚屬正常,能知道自己出現不正常的重複、強迫性行為。醫師呼籲民眾,若發現自己出現重複做某些動作、行為,或腦中反覆出現某種意念、衝動、影像情況時,應到心身科尋求協助,否則惡化可能會導致工作停擺、影響常規生活。

憂鬱患者突然變開朗? 小心恐是躁鬱症

自從1年多前丈夫因車禍驟逝,54歲的林女士一直陷於憂鬱的狀態,但日前到醫院回診時,卻顯得精神煥發,不但打扮光鮮亮麗,而且侃侃而談,一改之前總是垂頭喪氣、沉默寡言的狀況,醫生雖然為她走出陰霾而開心,卻也不免擔心,有可能是躁症發作。

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陳廣鵬醫師表示,林女士之前來看診時,總是不施脂粉、垂頭喪氣,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沉默的狀態,偶爾用低得很難聽得清楚的語音,訴説心中的抑鬱,或是失眠、酸痛等身體的不適,生不如死的悲嘆,與後來的轉變有極大的差別,判定應是情緒由憂鬱逆轉為躁症。

陳廣鵬表示,躁病發作的症狀包括活動量過分增加、精力旺盛、性需要增加,睡眠的需要量減少、好講話、滔滔不休、易怒、注意力分散不易集中,或易受外界的干擾而改變話題,異常高亢興奮的心情、過分慷慨、隨意花錢或盲目地投資、思考飛躍、千頭萬緒,同時有許多念頭在腦中湧現流竄,自我過度膨脹、自許為無所不能而有誇大妄想,虛妄且不切實際等。

陳廣鵬將林女士原本使用的抗憂鬱劑停用,改以情緒穩定劑治療,並提供病患及家屬疾病衛教。在持續治療兩週後,症狀慢慢緩解,恢復平靜的情緒與合宜的言行。

陳廣鵬指出,研究顯示,超過60%的躁鬱症患者在發病前三個月內,曾經發生過生活中的重大創傷,也許是一個急性創傷,也許是長期累積的慢性壓力,或缺少社會支援等。創傷指數以親人死亡、離婚、感情失落及失業為排行前幾名。

較早發病的躁鬱症患者一開始多以憂鬱期為主,並且通常會經歷多次憂鬱期之後才會有輕度狂躁。陳廣鵬表示,大部分的躁鬱症患者會經歷多次發病,而且無症狀期的長度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短。

陳廣鵬提醒,急性發病期過後,患者通常會恢復至平常樣子,因此患者及家屬可能因為對疾病缺乏了解,或因藥物副作用而自行停藥,造成疾病復發。呼籲家屬應該給予患者適當支持,幫助患者養成服藥習慣,若是家人對患者採取敵視、過分批評或干涉的態度,反而容易導致舊病復發或病況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