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新故鄉願景-極光打擊樂團敲出感動人生

舞台上木琴、鐵琴叮叮咚咚流瀉出輕快的音符,大鼓小鼓和其他敲擊樂器交織,隨著《旋轉木馬》、《拉丁舞曲》一首又一首樂音奔馳,令人忍不住跟著敲敲打打的節奏旋律擺動,很難想像,台上為觀眾帶來撼動人心、視覺聽覺盛宴的,竟然是一群有多重身心障礙的朋友。

在新北市中和區永安捷運站旁的一棟民宅,正是這群身心障礙朋友平日練習打擊樂的基地,即使屋子裡已裝上厚厚的隔音設備,每周兩天的練習,激昂的打擊樂聲,還是會震撼左鄰右舍,所幸鄰居們都相當支持體諒,因為他們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混障(混合障礙)」極光打擊樂團!

目前擔任朱宗慶打擊樂團副團長的何鴻棋,十年前開始招收各種不同障礙的大小朋友,組成「極光打擊樂團」,並提供中和的住宅讓團員們練習,在本報與環宇電台合作的「新故鄉動員令:三六八鄉鎮市區第二哩路」專訪中,他號召社會大眾一起關懷身心障礙弱勢朋友,透過熱力四射的打擊樂,幫助更多孩子和家長找回生命尊嚴和熱情。

電台主持人、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表示,荒野也有一個特殊團隊在幫助身心障礙孩子接觸大自然,但困難度很高,如何讓不同障礙的孩子一起學打擊樂器,還上台表演合奏,這絕對是超高難度的挑戰。

為什麼想成立這樣的樂團?何鴻棋說是「無心插柳」,十幾年前他開始到民間社團指導身心障礙兒童,用打擊樂帶動遊戲,原本打算在台北市招收四十五個身心障礙兒童舉辦三天夏令營,結果報名大爆滿來了一百八十五人,沒有特教背景的他,動員一、廿人支援,依不同障別分班指導,他一個人帶五十個過動自閉兒,別人都笑他是小孩開大車、不知死活。

夏令營最後一天舉辦成果發表會,完全沒有打擊樂基礎的孩子們在台上打得有模有樣,快樂得不得了,在台下觀賞的家長們難以置信,眼睛幾乎都哭紅了,一個媽媽哽咽告訴何鴻棋:她孩子有過動症,平常連十秒都坐不住,你竟然可以讓他坐在椅子上五十分鐘!

怎麼可能才短短三天就玩出「不一樣的東西」?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何鴻棋說,他非常震撼,也被這些人感動到,「原來打擊樂可以這樣做!」

「或許是老天爺要我做這個事」,何鴻棋開始研究不同障別的孩子,也由一場臨時夏令營活動,慢慢演變組成常態性的打擊樂團體,讓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有音樂興趣專長或才藝的人加入,在大家期待下,「混障(混合障礙)打擊樂團」終於成立了。

已為人父的何鴻棋特別不捨身心障礙兒父母的辛苦,樂團中一對自閉症雙胞胎兄弟,媽媽心力交瘁,原本打算學會開車後,把他們載到海底全家一起淹死,加入樂團後,兩兄弟在打擊樂中找到自信,快樂活出自己,家庭氣氛也變歡樂了。

何鴻棋說,成立極光是希望透過打擊樂,讓身心障礙小孩和父母勇敢走出來,這些孩子經過訓練,知道指令、學會聽話,也學到團隊精神。每次看到團員認真的練習演出,他就很感動:「連身心障礙的孩子都能做到,我們一般人好手好腳為什麼做不到?」這也成了支持何鴻棋繼續推廣混障打擊樂的動力。

除了極光固定的團員,何鴻棋也把觸角延伸到板橋四三五藝文特區,在當時的板橋市長江惠貞力挺下,進駐特區開班招收訓練身障孩童,在老師、家長與學員共同經營下,終於開花結果培養出「極光二團」,讓許多家有身障兒的家庭走出陰霾。

不過,要牽引弱勢孩子迎向希望之門,卻是一條艱辛而漫長的路。極光並沒有任何政府或團體的支援,團員練習使用的樂器、演出經費,全靠何鴻棋一點一滴自籌或向外界募集,除了北部定點,他也希望擴展到北、中、南、東等地為身心障孩子辦短期體驗營,讓更多人接觸到打擊樂。

「用心最美,但用心是要付出行動的」,何鴻棋期待民眾發揮愛心,一起關心鼓勵弱勢族群,用音樂為身心障礙朋友開啟心靈之窗。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睡不好讓人沒禮貌 對伴侶較自私

睡眠對人的重要性再添一樁!現代人壓力大,想要一夜清幽無夢的好眠似乎越來越難,然而如果長時間睡眠不足除了影響身體健康,可能也會造成與枕邊另一半感情出現危機,因為睡眠不足的人,較不會對伴侶表達謝意、對另一半也較自私,易給人較沒禮貌的形象。

美國《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引述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所做的研究報導,共進行三階段的實驗,第1項實驗請56名學生學生記錄自己前一晚睡眠品質情況,接著請其中部份的人列出5項他心存感激的事情以及感激程度;發現睡眠良好的人較會對周遭的事物心存感激,生活中也較常講謝謝。

第2項實驗中,請69對情侶記錄他們在兩個星期間,每晚的睡眠情況,以及他們與另一半相處的感覺,接著還要共同解決實驗中給他們的任務,並錄下他們討論問題時的畫面;結果顯示,當睡眠不足時,較不會為另一半著想、較自私,此外也較少會表達謝意的話。第3項實驗則從71對情侶的調查中發現當情侶中有一個人有睡眠不足的情形時,對另一半通常也較少表達感激之情。

過去許多研究都印證睡眠不足會讓人記憶力缺損、腦袋較遲鈍等負面影響,不過關於人際關係的影響卻較少著墨。研究專家建議,成人每天應至少要有5小時不受干擾的睡眠,才能維持日常生活中的注意力集中與大腦機能。

年終壓力沈重 焦慮患者增多

歲末年終,許多人正計畫年終獎金該如何使用,出國還是大吃一頓。但對於沒工作的人來說,這卻是一股無形的壓力,回到老家團圓,面對眾人的詢問關心,恐將引發焦慮症。醫師提醒,如果感覺到生活被焦慮壓得喘不過氣來,應考慮到精神科門診就醫。

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賴雅文指出,焦慮症的終身盛行率是5%,最近大環境景氣不佳,工作壓力倍增,更容易讓人有焦慮症狀,門診患者出現焦慮症狀的比率明顯增加。

臨床顯示,焦慮症的核心症狀就是超過6個月存在「難以控制的過度擔心」,越想控制越難控制,伴隨會有坐立不安、感覺疲倦、難以專心或腦袋一片空白,易怒、肌肉緊繃以及睡眠障礙。

賴雅文解釋,從生物精神醫學的觀點來說,一旦感覺到危險逼近時,自律神經便會活化,讓瞳孔放大、心跳加快、肌肉緊繃隨時準備作戰或逃跑、戰戰兢兢,注意周遭一舉一動而不敢熟睡;而長期的壓力就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以致於身體過度警戒、無法放鬆,因而產生許多身體不適症狀。

焦慮症的人格特質包括缺乏安全感、自我要求高、較難跟人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遇到困難習慣依靠自己、對他人評價敏感、會「活在未來」,習慣將現在的不順跟未來的幸福做連結等等。

在治療上,如果是輕微焦慮症,可以透過放鬆訓練、運動以及調整生活作息來改善;當焦慮已經影響到生活或是工作的時候,就可考慮服用藥物,來調整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進而改善自律神經的功能。

賴雅文強調,如果長期焦慮,且沒有接受適當治療,併發憂鬱症的機率偏高,甚至會有自殺想法,如果已經出現這類症狀,就應至醫院精神科門診接受診治。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在職進修壓力大 自律神經易失調

為了增加個人競爭力,在職進修的人愈來愈多,年關將至,不僅工作繁忙,學校期末報告與考試也要兼顧,對在職進修者的壓力與身心狀態的相關研究指出,近五成在職進修者身心狀態不佳。

年關將近,在職進修者工作與學業壓力明顯加劇,近日門診遇到不少在職進修病患,抱怨長期睡不好,胸悶、頭暈、肩頸僵硬、腸胃不適、心情煩躁,負面思考變多、提不起勁、注意力下降、容易忘東忘西、食欲變差等。

症狀主要是壓力過大導致身心無法負荷,引起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屬於周邊神經系統,大部份的情況下,我們無法察覺自律神經運作,但自律神經調節血液循環、呼吸、消化、排泄、免疫、代謝、內分泌等,是維持體內平衡不可或缺。外在環境改變,如處於高度壓力或緊急事件,自律神經便協助調節,但壓力負荷過大,自律神經調節能力變差,就容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若影響血液循環系統,容易產生頭暈、頭痛、血壓不穩定等;影響消化系統,則常見胃痛、腹脹氣、便秘、腹瀉等問題;影響心肺呼吸系統 容易有心悸、喘不過氣、胸悶、胸痛等症狀 ; 精神症狀則容易有情緒焦躁易怒,莫名恐慌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變差等。其他身體症狀像雙手不自覺顫抖、肩頸僵硬、全身肌肉痠痛、耳鳴、視線模糊、頻尿、皮膚容易出汗等。

以上症狀若在各個科別檢查都找不出原因或治療改善不明顯,則要考慮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

在職進修者如何減輕壓力負荷:

1.適當且規律運動:依照個人狀況尋求適合自己的運動,如瑜伽、慢跑等,規律運動除了增進健康,還可以增加抗壓力。

2.良好的飲食習慣: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才不會導致消化系統失調,引起胃痛、脹氣或便秘等問題。

3.規律正常的作息:規律的作息可以維持生理時鐘的正常運作。生理時鐘若被打亂,自律神經也容易受到影響而失調。另一方面,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像是過量飲酒或是過量的咖啡因攝取。

4.有效的時間管理:時間運用與安排不當,易導致挫折與壓力,久而久之就會處於長期疲累、提不起勁的狀態,有效的時間安排,非常重要。

5.建立良好紓壓管道:防止壓力累積過多,找尋適合自己的紓壓管道,如郊外散心、與親朋好友吐苦水、宣洩情緒。若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容易累積壓力,使身心狀態失衡。

若嘗試以上方法都無法改善,或已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建議民眾找身心科醫師討論,由醫師依照個別的狀況,提出調整議與相關治療。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 症狀常持續到成年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暨早期療育特別門診主治醫師賴彥廷表示,一位四歲的小男生,因在幼稚園無法乖乖坐好上課,由母親帶至該院早期療育特別門診求診,經醫師評估,小孩除了過動外,注意力也有障礙,最後評估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賴彥廷醫師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慢性疾病,在台灣估計有數十萬兒童與青少年有這個問題,而症狀常常持續到成年時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包括注意力難以持續,過動和行為衝動等問題;診斷需靠父母與老師的觀察,還須專科醫師的臨床晤談及觀察,才能找出最適合孩子的療育計畫。

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確切原因目前仍無法確認,目前推測可能與遺傳基因,孕婦吸煙和懷孕時不當的藥物使用有關。

賴彥廷醫師指出,治療此症分成非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行為療法:如好的行為給予適當獎勵;心理治療:年齡較大的兒童可與他們討論問題,教導如何處理他們的症狀;家庭治療:教導家長理解和引導孩子的行為;社會行為訓練;支持團體:提供兒童和他們的父母社會支持網絡和教育等。藥物治療則需由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評估給予。

由於此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賴彥廷醫師建議家長應帶孩子就醫,透過家長與醫療團隊的合作,找出最適合孩子的療育計畫。

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醫師:家有精神病患 要保護自己

新竹縣新埔鎮昨天發生縱火案,62歲屋主被燒死,涉嫌縱火害死父親的林姓男子,疑為躁鬱症患者,他昨天喝了2瓶啤酒後縱火。精神科醫師認為,林姓男子縱火與躁鬱症無關,可能是因吸毒或喝酒。提醒民眾與精神疾病患者相處,避免刺激對方,避免正面衝突,要保護自己。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主任陳世哲表示,躁鬱症患者通常有話多、活動量大、情緒起伏大、想法多且快等情況,靠藥物規則治療,症狀可以獲得控制。縱火男子行為應和躁鬱症沒有直接相關,懷疑他可能喝酒情緒波動大,才如此衝動。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任蘇柏文也認為,躁鬱症患者通常不容易有嚴重的暴力衝動控制問題,可能是接觸毒品或酒精後,使得衝動控制變得不好。

「家人要學會保護自己」蘇柏文表示,面對精神疾病家人,要學習保護自己,互動時,發覺對方眼神有異,可能快動怒時,最好採取安撫口吻,如「我們先坐下來好好聊一聊」等,盡量「少說一句」。

蘇柏文說,和病患獨處時,切記不要激怒患者,要了解安全出口在哪,確保自己在安全場域。

研究:肥胖兒童面對更多健康問題

眾所周知,兒童肥胖會讓孩童面臨更高的血壓高、高膽固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最新的醫學研究顯示,兒童肥胖可能還會帶來另外20種健康問題,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過敏症和耳部感染等。

美國電子媒體《哈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報導,根據美國的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估計,全美有17%的兒童和成人過胖,在一代時間內翻了三倍。

這項最新的研究報告將在最新的《小兒科學術雜誌》上發表。研究人員分析了在2007年國家兒童健康調查計劃下,所蒐集到的4萬3千名年齡介於10到17歲的少兒資料。研究人員發現到,肥胖和19樣整體健康、心理、社會功能和慢性疾病指標產生聯繫,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抑鬱症、學習障礙、哮喘和頭痛問題等。

在美國梅尤診所從事兒童肥胖防止和治療研究的(Mayo Clinic)小兒科助理教授希瑪•庫瑪博士(Seema Kumar)表示,兒童的越肥胖,所面對的健康問題風險越高。他把這種關係稱為「劑量反應效應」。

她說:「若比較一下肥胖兒童和體重過重兒童,肥胖兒童面對更差勁的健康情況。」總的來說,有多種健康問題的肥胖兒童差不多是其他兒童的兩倍。

但是,這項研究並不能證明肥胖和疾病之間的明確因果關係。「這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的辯論。」庫瑪說:「是肥胖導致疾病,還是這些問題誘發了兒童肥胖?這很難下定論。」

美國加州大學的健康兒童、家庭和社區研究中心主任尼爾•哈爾分認為:「我們可以假設其中有些聯想存在時間或因果關係,但我們掌握的資料無法在這方面提出明確的說法。」

糖尿病和頻繁頭痛等健康問題直接和肥胖有關,通常在病人減重後,這些問題就得到紓緩。而有些健康問題,例如抑鬱症,就可有雙向的因果關係:抑鬱症可能影響了病人的飲食習慣,又或者體重增加導致病人患上抑鬱症。

朴子躁鬱男情緒不穩 被壓制送醫

嘉義縣朴子市24歲患有躁鬱症男子,昨天情緒不穩揚言要殺父親,並作勢要摔3個月大孩子;鄰居報案警消及時趕到未釀憾事,警消合力將他壓制送醫。

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防治青少年自殺 美刻不容緩

根據美國1項訪問國內數千名青少年的研究,約1/25青少年曾試圖自殺,1/8曾有自殺念頭。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數值和成年人一生中有自殺想法和企圖的比例相似,顯示青少年是特別脆弱的族群。研究報告發表在「JAMA Psychiatry」期刊。

從事這項研究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心理學家納克(Matthew Nock)說:「根據成年族群,首次有自殺念頭的最高風險時期是在青少年階段。」

研究人員實地訪問美國近6500青少年,並讓他們的父母填寫問卷,得出這項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略高於12%的青少年曾有自殺念頭,4%有自殺打算,4%曾試圖自殺。

納克的研究團隊發現,幾乎所有試圖自殺或有自殺念頭的青少年有心理疾病,像是憂鬱症、躁鬱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是有毒品、酒精濫用問題。

表示有自殺相關行為的年輕人,半數以上已接受治療,納克認為,這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納克告訴路透社:「我們知道有許多企圖自殺與有自殺想法的孩子正接受治療,但是我們不知道如何防止他們自殺,我們沒有防治自殺行為的實證療法。」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自殺是10至24歲年齡層的第3大死因,每年約4萬6000名年輕人以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多數患者併有憂鬱、社交畏懼症

腦中的額葉與基底核出問題,便可能發生強迫症。精神科醫師湯華盛指出,多數病人也同時罹患憂鬱症與社交畏懼症。

湯華盛醫師指出,基底核的尾狀核是資訊篩選守門員,一般人只檢查大項而忽略小項目,但強迫症的尾狀核已經壞掉,所以大小項目都檢查,以致資訊流通緩慢。並且尾核通知腦額葉,加緊手腳神經系統重複檢查的動作,所以強迫行為便出現。

多數強迫症病人個性上比較怕受傷害,不願意冒險,道德標準高,完美主義,所以凡事保守,拘謹,每當自己有任何不合常理的想法時,常常會自責內疚,因此多數也同時罹患憂鬱症與社交畏懼症;這些是因為腦中的額葉與基底核發生問題,所以會不斷地檢查、清洗。

研究顯示,只要服用藥物或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改善上述的強迫症狀,減少焦慮、恢復功能。湯華盛說,藥物治療一般是以血清素抑制抗憂鬱劑為主,有病人會認為自己沒有憂鬱症,為何要服用抗鬱劑?其實服用這種抗鬱劑是要提高腦中血清素的濃度,藉以修補腦中的額葉與尾狀核缺失。單服用藥物就可以減少約一半的症狀。認知行為治療也有修補腦中缺損的功能,這些改變都可以自腦部的影像攝影來證實。藥物加上認知行為治療,症狀可以減少八成左右。

醫師指出,強迫症不容易痊癒,不過症狀緩解到8成仍有可能。其實一般人多少都有強迫想法或行為,但是不會太在意。一切都順其自然,即使有症狀也可帶著症狀去做當下該做的事。如果造成困擾,只要持續正確治療,強迫症不會太過影響生活。

專挑超商偷食物 暴食女吃官司

自稱有暴食症的25歲敖姓女子去年11月到超商竊取花枝丸、溫泉蛋、豆漿、水果及洋芋片等物;北檢日前將她聲請簡判。

台北地檢署公布的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指出,敖女有多次竊盜前科,去年6月間遭判徒刑2月確定;她在8月間易科罰金執行完畢後,卻在11月間前往台北巿信陽街的超商內,徒手竊取一堆食物。

檢方指出,她偷了花枝丸、溫泉蛋、豆漿、香腸、水果、點心餅、橘子及洋芋片等物,沒結帳即欲離去,當場被超商店長發現報警處理。

檢警偵辦期間,問她為何拿這麼多食物?敖女答稱「我有暴食症,突然很想吃東西」,也當場坦承不諱。

檢察官審酌,敖女從96年起,有多次在超商竊取食物的犯行,有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起訴書等佐證,認定她一再犯案,顯無悔意,依竊盜罪嫌,將她聲請簡判,建請法院從重量刑。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睡出易怒體質!寒假熬夜睡到中午 當心孩子變「小浩克」

寒假、過年即將到來,當心孩子放完一個長假,卻變成易怒體質的「小浩克」!董氏基金會觀察發現,熬夜打電動、睡懶覺到太陽曬屁股,不少家長習慣放牛吃草,放任孩子作息失調,可能影響大腦激素分泌混亂,出現「過年休假症候群」,開學情緒變的易怒或沮喪,建議即使休假,還是要挖孩子晨起運動、醒腦慢跑。

玩瘋了,心收不回來,是所有家長還沒開始放寒假就擔心的夢魘,因此,董氏基金會連續3年在校園中推動樂動小將養成計畫,鼓勵小朋友跑步、做運動,預防出現過年休假症候群。

開業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雅芬表示,臨床經驗發現,放假這一個月,若放任孩子熬夜、睡到中午,極高比例的人都會出現身心症狀,影響大腦激素分泌混亂,使神經系統產生問題,睡再多還是覺得疲累,甚至產生生理疼痛,情緒上有沮喪或易怒的反應,無法適應開學後常態正規的生活。

尤其,本身若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身心症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宗憲說,難得趁著長假,不少醫師都會給予孩子「藥物假期」,暫停服藥,卻也造成收心更不易。

過年休假症候群不是新病,而是心病,預防之道,醫師建議,休假期間家長仍需維持7點半起床,先跑步、跑操場30分鐘,再吃早餐的規律作息養成術,藉運動穩定情緒。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副主任戴怡君指出,早起運動,藉身體活動可幫助大腦清醒,刺激大腦正向反應,孩子情緒就會比較穩定,同時也鼓勵了家長一起養成運動紓壓的習慣,一舉兩得。

董氏基金會也發起「決戰晨醒慢跑活動」,家長只要帶著孩子早起運動,透過網頁打卡,就有機會參加抽獎,活動訊息可上「樂動小將養成計畫」官方網站:http://www2.jtf.org.tw/psyche/happy/index.php查詢。

躁鬱症 易衝動、激動

躁鬱症常見易出現衝動、激動行為。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周秉萱表示,躁鬱症臨床上診斷,常會根據患者過去身心狀況評估,如有出現「躁期現象」,可研判是屬於躁鬱症問題。

精神科醫師周秉萱表示,躁鬱症患者常見衝動控制力較差,對於現實感也較差,會有從外人看較為不切實際的看法。像是這類患者如進行投資等事業,如受到旁人的勸阻,會感覺旁人是在阻礙自己,而形成可能的家人衝突行為,嚴重者還可能有攻擊他人的傾向。有些患者是從憂鬱症轉變為激動型個性,可能在心情不好時,出現摔東西、發脾氣等行為,家人相處上的摩擦也會增加。也有些患者會有飆車、開快車、亂花錢等行為。

周醫師表示,如有相關情緒轉變等異常變化,應儘快協助患者就醫評估。像是如原本有服用憂鬱症的藥物,或者在停藥期間,出現其他情緒的異常,都應儘快回門診再次請醫師評估,並搭配適當身心輔導。

不懂紓壓 當心自律神經失調

案例:28歲小柔在公司擔任行政工作,因接手新的工作而頻頻加班,工作量增加又忙碌,偶爾出現胸悶狀況,平常甚至忘東忘西,旁人交代的事也無法記住,最後每晚失眠,情緒越來越不穩,工作表現不如預期而遭上司責罵,下班後暴飲暴食紓解壓力

這樣的生活導致小柔血糖飆升,腸胃不適,胸悶胸痛情況越來越嚴重,到醫院看腸胃科,醫師建議她到精神科諮詢,才發現原來是壓力造成自律神經失調所引發的症狀,經過治療和訓練,她學會正面面對壓力,適度放鬆,失眠等症狀也逐漸改善。

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南勢分院臨床心理師魏芊蕙: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是用來調節緊張和放鬆之間的和諧,當遇到壓力時,緊張會多於放鬆,長期下來可能演變成生理上的疾病與疼痛,若面對壓力的方法不正確或不懂適度紓壓,容易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在生理上的症狀因人而異,常見的有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系統失調,或頭痛、氣喘、心悸、失眠、焦慮等。

建議有類似困擾民眾,可到身心科或精神科求助,透過醫師問診和心理師諮詢,找出壓力來源,目前部分醫療院所會以生理回饋儀檢測腦波、心跳、呼吸、體溫等數值,讓患者具體了解「做哪些事可以放鬆」,找到紓解壓力的方法。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上班族生活壓力太大 易引發耳鳴、中聽

常有上班族,因為工作壓力大,出現失眠等症狀,不過最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就有一名上班族,因為生活壓力太大,多年都有耳鳴困擾,加上發現左耳出現聽力異常,到醫院就診查不出病因,轉而到中醫求診,才發現是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太大,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引發耳鳴、耳聾。(林麗玉報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任江裕陽說,這一名四十五歲的女性病患,是從事銀行業,平常工作壓力就大,這四年來,她的左耳常常到了晚上,就會出現耳鳴困擾,原本不以為意,不過一年前公司的例行健康檢查,卻發現左耳的聽力異常,甚至三個月之後,耳鳴狀況不僅更加惡化,整天耳鳴,左耳的聽力還像溜滑梯一般,從五十三分貝、六十七分貝、八十二分貝、九十二分貝持續惡化,不過到醫院進行X光、MRI、腦波檢查、都沒有發現異

常,由於西醫檢查耳朵及神經系統都沒有發現病變,加上患者服用西藥會心悸、腸胃不舒服,轉而尋求中醫協助,而經過中醫診斷,發現病患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影響內耳神經的血液循環功能,引發耳鳴、耳聾。

主任江裕陽說,根據中醫的觀點,耳鳴是因為頭部經脈氣血不通造成,一般人有耳鳴,通常會請西醫耳鼻喉科檢查,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病因,而這名女性病患,就是因為生活壓力過大導致耳鳴,經過三個月的中藥治療之後,這名病患的中聽狀況稍稍好轉,不過耳鳴狀況大幅改善,中醫師也提醒上班族,面對工作壓力,可以時時提醒自己肩膀放鬆、可以多作繞肩、或轉頭運動,也別忘了適時給自己喘息空間,適時做穴位按摩,也是預防耳鳴的方法。

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強迫症患知荒謬難控制做了才安心

強迫症患者每天重複做一些動作,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任醫師湯華盛表示,當患者主觀上覺得已經太超過,極其荒謬無聊,但是又不得不做,不放心,重複做了之後,心中就比較舒坦,便可能是強迫症

湯華盛醫師提到,一般人多少都會有強迫想法或行為,1天不超過1小時,且強迫症狀不影響人際關係或工作表現,就稱不上強迫症

醫師進一步解釋,強迫症的種類以強迫清洗或檢查為主;強迫清洗主要是怕髒或怕感染,怕髒包括怕人或動物的排泄物、怕廚房油污。病人會盡量避免接觸這些害怕的東西,因為怕路上有狗屎所以不敢外出;不敢下廚房是因為覺得油污很可怕,因而導致夫妻失和,爭吵不休。

怕感染包括細菌感染或愛滋病感染,凡是會讓人聯想到跟血液相關的紅色物品,病人都會避免接觸,也會使用酒精來消毒,以致皮膚嚴重脫水乾燥。病人不敢使用公共廁所、公用電腦,不敢碰公共場所門把,不敢去醫院就醫,因為怕病菌感染。一回家就全身換洗,也要求全家人配合,這個要洗或不洗的紛爭,常常也會讓家庭失和。

有些患者好多年待在家中不敢外出,好像坐監服勞役般。怕髒的病人通常洗澡很費時,因為清洗步驟很繁複,有洗澡十多個小時的,病人很累又得不到家屬諒解,以致常常起衝突。

醫師指出,強迫檢查是怕會發生不可承擔的後果,檢查確認沒有問題才放心;有人怕門沒有關致宵小會入侵損失財物;有人怕水龍頭沒關致漏水負擔龐大水費;有人怕瓦斯沒有關外洩毒死一家人;有人擔心開車撞到路人被追訴,不斷地檢查有無行人受傷。

醫師提到,有些病人只是單純的強迫思考,並沒有強迫行為,例如到廟裡或到教會心中無端地出現咒罵言語或褻瀆神明的影像,以致心中痛苦萬分,不斷地禱告求神明原諒。

孩子總坐不住 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有些家長會反應「醫生,我的小孩怎麼好像都坐不住?」 其實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常見(盛行率5-8%)的早發型兒童發展疾患之一,對個人的學業、工作及人際關係、家庭壓力和社會經濟造成很大的衝擊。

雖然目前對於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原因還沒有定論,但是基本上研究發現,主要是因為腦部額葉皮質下及其他腦區迴路的功能異常,造成孩子出現不專心、衝動、坐不住、情緒和動作的控制失調、以及組織計畫的能力不佳等問題。
其症狀如下:注意力缺失:注意力無法持續的集中。過動,會不經許可離開座位、蹦蹦跳跳、不停的擺動手和腳、或從不使手臂和腿閒著等,活動量非常大。衝動性,在抑制反應上有困難,所以會在尚未思考前,就做出一些行動的行為。

基隆市安樂區衛生所王瑛蘭主任提醒家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持續且需長時間治療的疾病,除了長期且規律的藥物治療外,還要配合行為輔導,過動兒的家長須耐心地和醫師配合,包括指導過動兒服藥、行為輔導與環境維持,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女性服用磺胺酸類藥物 恐引發青光眼!

頭痛藥也會得青光眼?日前,台北市聯合醫院,一名41歲有偏頭痛病史的女性,因為精神科醫生替她更換新藥物,沒想到服用一個禮拜後,竟然引發急性青光眼的產生,眼壓瞬間飆高,近視也暴增三百度,而經眼科醫生的診斷以及治療一個禮拜之後,所幸已恢復視力。

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醫師林志忠解釋,此種藥物是一種口服磺胺酸類藥物,主要用來當作癲癇的治療用途,也可被用作預防偏頭痛、治療躁鬱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緩解神經痛以及減肥用藥。然而,雖然少見卻可能導致嚴重的眼睛不適症狀,包括視力模糊、眼壓增高、急性近視、複視及眼球震顫。

而大部分的病例89%是女性患者,平均發生年齡在34歲,且平均發作時間都在服用兩星期內或劑量加倍的幾小時內,眼科檢查可以發現急遽增加的近視變化、前房窄淺、水晶體和虹膜往前位移、角膜水腫、眼壓增高及隅角閉鎖,眼部超音波可以觀察到眼睛脈絡膜上積液,及睫狀體水腫並且向前移位的情形。

因此,林志忠提醒,醫師在開立此藥物時,如果患者出現以上症狀,應適時轉介至眼科做進一步評估,病患若在服用此藥物後有頭痛、視力模糊、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時,應該找原開藥醫師或眼科醫師就診,才能儘早正確診斷,避免造成視神經萎縮及視力喪失等嚴重後遺症。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別因自閉症標籤 低估孩子的潛力!

容易被忽略的亞斯伯格症

要正確診斷出孩子的自閉症,孩子必須出現口語表達遲緩或沒有語言能力,同時伴有其他行為、社會技巧和遊戲技巧方面的障礙。

行為方面的指標有:缺乏眼神接觸、重複性行為,譬如拍打、搖晃以及迴避與人互動或者興致不大。這些症狀必須出現在三歲之前,而且與同齡孩子的一般表現存在顯著的落差。符合廣泛性發展障礙之診斷標準的孩子,症狀也同樣出現得早,不過他們的自閉行為通常比較少或者比較輕微。

亞斯伯格症在自閉症類疾患中具有比較輕微的差異性,最主要不同在於這些孩子沒有明顯的語言遲緩現象。他們也頗有才華,由於口語表達不成問題,而且往往在某方面擁有高智力的表現,因此很容易被遺漏。

無論如何,他們的感覺問題和廣泛的社交障礙,就訓練有素的人來看通常很明顯。他們往往孤癖,沒什麼朋友,是和群體格格不入的怪胎、討厭鬼、獨行俠。

被診斷出自閉症或廣泛性發展障礙的孩子,平均年齡通常介於三到四歲之間,但亞斯伯格症患者通常要到八、九歲才被診斷出來,而且有很多誤診。因為亞斯伯格症有很多症狀和其他疾患重複,譬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學習障礙或識字困難。我想再強調一點,隨著孩子的狀況因治療而改善,診斷有時也會跟著改變,在某些案例裡,孩子的狀況甚至大幅進展到可以拿掉自閉症類疾患這標籤。無論如何,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是一種終身疾病,起因於腦部的生物醫學性病變,無法徹底擺脫。

別因自閉症標籤低估了孩子的潛力!

自閉症的光譜範圍非常廣泛,從始終停留在完全無法口語的人,到患有亞斯伯格症並且努力要搞懂人情世故的天才科學家都涵蓋在內。

無論如何,陸續還是有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廣泛性發展障礙或亞斯伯格症,我想提醒家長和老師一句話:無需掛意這些標籤。就獲得協助,或讓他們擁有資格接受特殊課程或經濟協助來說,標籤很好用。但千萬別用這些標籤來界定孩子,或要求孩子非接受什麼樣的課程不可。

自閉症類疾患變化多端,每個患者表現出來的症狀內容或強度都不一樣。注意力永遠要放在孩子身上,別在意孩子身上的標籤,而是以孩子個人的優缺點、學習模式和個性等等為基礎來決定治療方式。假如針對每個標籤我們都有一套證實有效的治療方式來對應,家長和教育者或許就會省事許多。

有自閉症啊?那就用治療方案甲、乙或丙。亞斯伯格綜合症?就用治療方案一、二或三。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恐怕永遠不會如此。我們大人太常根據自閉症類疾患這標籤胡亂猜測有這個病的人會如何表現。絕對別讓這標籤降低你對孩子的合理期待,低估孩子的學習能力,若是如此,你會奪走孩子學習和成長的經驗和機會。也會奪走孩子的潛能和未來。就因為一個標籤?

發展性疾患之間的分野很模糊又不精確,找不到涇渭分明的界線來區分自閉症、廣泛性發展障礙和亞斯伯格症。自閉症類疾患的光譜非常廣泛,我們對這些人愈了解,就愈能欣賞他們表現出來的無限力量與挑戰。別讓我們因標籤產生的成見,局限了這些孩子與大人的生命。

歹年冬 上班焦慮症患者增2成

近年來經濟不景氣,導致許多人背負著沉重的工作壓力,台北市立萬芳醫院今(6)日召開記者會指出,今年因「上班焦慮症」前來就診的病患數,約比去年增加2成,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賴雅文說,「上班焦慮症」是工作壓力大導致的心理症狀,會導致患者自律神經失調,伴隨著坐立不安、感覺疲倦、易怒、失眠等症狀,如影響工作與生活,應儘速就醫。

賴雅文解釋,人遭遇壓力時,受到自律神經活化的影響,會導致瞳孔放大、心跳加快、肌肉緊繃,並難以熟睡,這是自然現象,讓人體做好作戰或逃跑的準備,但近年來景氣低迷,許多人對工作的焦慮感增加,如工作壓力大,長期無法獲得紓解,容易引發「上班焦慮症」,影響生活以及工作表現。

賴雅文說,各類型焦慮症的終身盛行率為10%至30%,可能引發患者坐立難安、感到疲倦、難以專心、失眠、易動怒、肌肉緊繃等症狀,如果病患疏忽缺乏救治,可能會引發憂鬱症,甚至有輕生的念頭,為此,輕微焦慮症患者可透過有氧運動或放鬆訓練改善症狀,如果已經對工作、生活造成影響,應該儘速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