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解痛食物/咖啡、巧克力解頭痛 並非人人有用

解痛食物
咖啡、巧克力解頭痛 並非人人有用
大部分的頭痛與腦血管擴張有關,鍾貴馨指出,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和巧克力,可通過腦血管障壁(Blood-brain barrier),使腦血管收縮,緩解緊張性頭痛或失眠性頭痛。
他說,如果病患前一夜沒睡好,感到頭昏腦脹時,適時喝一杯杯咖啡或茶飲,能緩解因失眠帶來的頭痛,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如嘗試後無法得到舒緩效果,就應再找尋適合自己的方法。
乳酪、味精… 遠離頭痛食物
鍾貴馨提醒,想減少偏頭痛,必須過正常生活,除了規律的三餐飲食,少碰危害健康的菸、酒外,也要少吃會引發頭痛的食物,如乳酪、味精、熱狗和醃製食品。
另外,也要注意別過度疲勞,養成運動習慣,最重要的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法,盡量避免情緒激動,放鬆心情。
解痛藥膳天麻燉雞
鍾貴馨說,「天麻」可用作緩解頭痛藥材,屬平性,較沒副作用,能耳聰目明。他建議有偏頭痛的民眾可泡天麻茶,或是用食補「天麻燉雞藥膳」調解體質,緩減頭痛。
材料:天麻片100克、人參20克、枸杞子30克、香菇50克、雞1隻。
作法:將天麻、人參、枸杞子、香菇裝入雞腹,燉熟後,吃雞肉,並喝湯。

睡眠不足 皺紋增多眼角垂

睡眠不足,問題叢生,瑞典最新的研究發現另一項:影響臉部線條,皮膚皺紋也增多。用最通俗的話,就是「容貌顯得老」。
過去各項研究陸續發現,睡眠不足產生諸多問題,包括疲勞、免疫功能變差、荷爾蒙分泌減少、基因受干擾、體重上升、感染某些疾病的機率增加等。最近的研究發現另一項問題:眼睛、嘴部、皮膚都出現變化。更糟糕的是,看上去好像工作能力較差,且值得信賴的程度似也不足。
美國「睡眠醫學學會」出版的期刊《睡眠》(Sleep)刊登了瑞典卡洛林斯卡(Karolinska)研究所的研究報告。這個機構找了10位志願者,先讓他們睡飽8小時,拍攝一組照片;然後31小時不睡,再拍一組照片。之後找了40個人觀察並比較兩組照片,獲致前述結論。
觀察者發現,睡眠不足影響眼部線條,也導致膚色變得比較蒼白,且皺紋顯得多,嘴角也下垂。這項研究的某些結論很類似以往其他研究結果,例如睡眠不足導致眼睛發紅、浮腫、眼皮下垂;過去的研究發現,持續工作很長時間後也會有這些現象。
這篇文章寫道,人際溝通的過程中,面部表情占了很大比重,因此不論是睡眠不足或過度疲勞,面部表情都可能造成負面效果。作者寫道:解決之道非常簡單:閉上眼睛,多睡覺。
針對這個研究,網友回應之一是:「我知道睡眠的重要,但我長期失眠,幾十年來,必須服用藥物才能入睡,實在無解」。

生了怕養不起 養了怕教不好 初婚生育 年齡雙高

中國時報【張潼╱台北報導】
許多夫妻唯恐育兒花費過高,選擇先打拚事業再生小孩。據統計,去年度台北市民眾初婚年齡高居全台之冠,女性平均31歲、男性33歲;平均生育年齡也逐年攀升。學者建議,政府除了祭出1次性的金錢補助鼓勵民眾生育,更該營造產前、產後長期友善的環境,讓更多夫妻願意「增產報國」。
社會局婦女福利及兒童托育科科長杜慈容指出,全台近10年來,20至29歲女性產下的嬰兒數下降約55%,但35至44歲「高齡產婦」產下的嬰兒數,反而升高了約27%。「其實很多人不是不想生,而是怕生了養不起。」
杜慈容表示,曾遇過許多剛出社會的年輕女性都說,經濟基礎還未穩定前,「不考慮生小孩!」再對照統計數據,可發現台灣女性「完全不考慮生育」的比例並不高,多半是考量經濟因素而選擇延後當媽媽的年齡。
此外,《媽媽寶寶》雜誌社社長鄧懿貞也指出,高達8成的孕婦有憂鬱傾向。且憂鬱的原因,有4成的女性則認為與經濟壓力有關。鄧懿貞認為,現代家庭多是雙薪,一旦有孩子後,母親常面臨「該不該繼續工作」的掙扎,就怕辭去工作會讓家計出現問題,卻又怕錯過孩子的成長。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學院榮譽教授郭素珍認為,目前的政策多是給予單次津貼,但諸如助產士、醫療資源等軟體方面的支援,還是較為缺乏。郭素珍也認為,未來或許可考慮透過與悠遊卡公司洽談交通補助等方式,「營造長期友善的環境,才能讓更多家庭願意生小孩。」
針對學者建議,民政局與社會局皆表示,「助妳好孕」政策以及一區一親子館等多項措施,都是希望提供民眾更良好的育兒環境。目前也正跨局處研擬,日後是否針對多胞胎或家中有3名以上子女的家庭額外提供津貼。

小心!少碰「鋁」 長期使用易罹癌失智

「鋁」是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金屬之一,包括化妝品、清潔劑,以及各種裝物的容器,都是鋁做的,連隨手可以在藥房買到的胃藥,都有鋁的成分,但最新研究顯示,「鋁」其實是一種神經毒素,長期服用除了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還有可能罹癌。
32歲的伊娃,每天起床除了刷牙洗臉化妝,她最重要的步驟是這個,噴體香劑,這個動作她做了十多年,一直到去年,她因為乳癌而割除了乳房。醫師:「你要注意你使用的體香劑,像我就會去看裏頭的添加物,如果有鋁,就丟掉買新的。」
坐在電視機前的你,也可以拿出你的體香劑檢查一下,如果包裝上有這各字Alluminium,就是鋁的意思,丟掉它,因為研究顯示,鋁有可能引發癌症。乳癌專家:「我發現這些化妝品都把鋁當作止汗劑成分,而且含量不少。」
不只是化妝品,我們的生活已經被鋁這種金屬元素給包圍了,牙膏裡有鋁,化妝品裡有鋁,鋁可以保存食物的新鮮和香氣,所以家家戶戶都有鋁箔紙,咖啡膠囊裡有鋁,打開優格,上面的這層鋁箔直接和食物接觸,而各種飲料的罐子都是鋁做的,更可怕的是,因為它能中和胃酸,因此胃藥裡幾乎都含有鋁離子,現在研究已經證實,阿茲海默症和身體裡的鋁,有絕對的關係。
阿茲海默症患者:「有人知道我的推車在哪裡嗎?」
毒物專家:「我們不確定鋁是不是阿茲海默症的成因,或是影響因素,但這不影響它是一個神經毒素的事實。」
而專家還發現,全球過敏兒愈來愈多,這些鋁恐怕也脫不了關係。醫師:「研究顯示母親若在孕期吃了含鋁的藥物,孩子過敏的機率會高一倍。」
無所不在的鋁,就像是潘朵拉的盒子,人類開發了這種物質包圍自己,一定想想辦法如何和這種元素相處,在一切還來得及的現在,打開你的食物櫃和化妝品櫃檢查一下,盡量不要使用含有鋁的東西。

排山倒海的精神疾病

要在複雜的現代社會生存並非輕鬆容易的事,監獄裏的陳前總統罹患憂鬱症,而現任總統現在經常要閃躲民眾丟擲的鞋子,如果馬總統有一點焦慮其實可以理解;但是更普遍更重要的是人民不妨看看自己,或者觀察一下周遭,他(她)的精神是否健康呢?
人如果有不太差的觀察力,一定可以證實精神疾病的盛行率和體重過重以及肥胖其實相差不多。研究統計顯示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曾符合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肥胖及體重過重不難辨認,雖然人經常視而不見,但是精神疾病卻迂迴暗諱,需要不凡的經驗、知識和觀察能力才能搞清楚。
世界衛生組織對「精神健康」的定義是「個人了解他(她)自己的能力,可以應付生活的正常壓力,工作可以有效和豐富的產出,有能力對他(她)的社區做出貢獻」。恐怖情人殺人經常上台灣的新聞版面,想找伴侶最基本的工夫就應該理智的評估對方對他(她)自己的能力是否了解?如果對象出現吹牛、高估自己或低估萎靡、無法應付日常生活壓力、對社區沒有貢獻,那麼你就必須省視自己的生物衝動是否已經凌駕理智!
焦慮是演化的防禦機制,遠古時代,當獅、虎、狼、蛇、蠍及腐敗食物都讓人喪命的年代,焦慮是存活的有效情緒,也是自然選擇,我們會焦慮的祖先比較可能存活並且留下後代;但是現代人經常顯得過度焦慮,形成恐慌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社交恐懼和各式各樣的恐懼症、廣泛性焦慮症。
憂鬱症是很常見的重大精神疾病,每二十人中有一個在前一年度曾經發病,它經常在年輕時就發病,減低日常生活功能,經常復發,憂鬱影響全球三億五千萬人口,是造成失能的頭號原因。女人罹患憂鬱症的數量比男人多百分之五十,這和生物、生命周期、荷爾蒙以及社會因素有關,例如有些女性會出現產後憂鬱症、經前症候群,而經前心情惡劣障礙經常出現在排卵或月經要來之前的荷爾蒙劇烈變動之際。
女人在更年期過渡階段,罹患憂鬱的風險增加,骨質疏鬆症甚至和憂鬱相關,有些科學家相信這是動情素下降造成腦內化學傳導物質失衡所致!女人憂鬱較多的原因也可能是面對工作和家庭雙重責任和壓力導致,她們經常要照顧小孩、年邁父母或公婆,許多女人陷在貧窮、虐待和關係壓力的漩渦,不克自拔。
男女憂鬱型式略微不同,憂鬱的女人比較會有悲傷、無用、過度罪惡感;但是男人比較會以極度疲憊、對過去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和失眠表現。男人憂鬱時比女人更會酗酒、服藥或轉為沮喪、不想嘗試、焦躁、憤怒和虐待;有些男人完全投入工作,避免和家人朋友說話,或行為顯得魯莽。憂鬱症的女人嘗試自殺的多,但是男人自殺而亡的比女人多。
疾病也很容易導致憂鬱,例如二成的心肌梗塞病人,三成的癌症和中風病人,四成的愛滋病人會產生憂鬱症。而婦產科門診約有三成五的病患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包括廣泛性焦慮症、重度憂鬱症、恐慌症或合併兩種以上精神病。
你相信健保體制下鼓勵開藥、做檢查、醫病對話不到三分鐘的門診能夠應付現代社會排山倒海、普遍的精神疾病嗎?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出現自律神經失調 恐是壓力所致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現代工商社會,繁忙的工作及緊張的生活,常讓人充滿壓力,以致有不少人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中醫師指出,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壓力,尤其上班族、學生或過於要求完美的人都屬於高危險族群。
中醫師陳寶文指出,當情緒長期停滯在高張力環境,就會使神經亢奮,促使自律神經失調。以傳統中醫而言,自律神經的功能和中醫所說的「肝」較為相近;肝為氣機調暢,這時若有壓力,就會使肝的生理機能出現雜亂,造成氣鬱、氣機阻滯等現象,且傳遞到其他器官。
中醫師陳寶文進一步說明,而氣機阻滯與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類似,包括頭暈、口乾、心悸、恐慌等,治療上會針對患者不同的症狀而有所不同,像是患者若屬於肝鬱氣滯,則可透過加味逍遙散加以舒緩。
另外,若為肝火上炎的患者,則以龍膽瀉肝湯治療較為合適;陳寶文醫師提醒,找出壓力的來源,改變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且配合適當的運動,才能真正對症下藥,遠離疾病纏身。

天轉冷 雨不停 憂鬱症易惡化

天轉涼,秋意濃,雖台灣四季分野不明顯,但據精神科門診觀察,原本有憂鬱症病史的患者,每當夏秋交換,尤其雨幾天下幾天停,最容易讓情緒惡化。醫師提醒,多走出戶外曬曬太陽,能降低氣候影響的情緒波動。
振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嚴烽彰表示,去年入秋之後,一位40多歲固定以藥物控制憂鬱症的中年婦女,原本病情穩定,但每當天氣變天,情緒就開始暴躁、易怒,心情易低落,究其原因正是陰雨綿綿讓他少出門、沒曬到陽光所致。
嚴烽彰說,天氣變陰暗、下雨、太陽提早下山,這類天氣變化容易影響憂鬱症患者情緒,往年在秋天變冷、日照縮短之際,憂鬱症患者情緒會明顯波動。雖然前幾周因颱風雨下不停,但天氣不至於變冷,他認為今年秋季憂鬱現象「還沒到」。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張家銘則表示,台灣季節性憂鬱不明顯,秋季因憂鬱症狀門診的人數、自殺死亡率都沒有特別增加,反而5、6月自殺死亡人數最多,無法以氣候轉換因素一言以蔽之。
在高緯度國家,季節性憂鬱明顯偏高,主因除了氣候改變,日照時間長短是關鍵。張家銘舉例,如北歐等高緯度地區,長達半年都是黑夜、光照時間少,因此延伸出光照療法等解憂方式;而台灣的日照時間多,較不會有像高緯度國家曬不到太陽,但連續多天下雨,尤其梅雨季節前後,憂鬱症患者情緒起伏也容易變大。

早睡早起 心情更愉悅

早起鳥兒有蟲吃,這句諺語每一個人都知道,但是做到的人不多,八個小時辛苦工作,又有可能要超時加班,回到家後好不容易有點自己的時間,看看電視加上上網,常常就壓縮到睡眠時間,睡不飽變成常態,工作時效率變差,心情受到影響,其實早睡早起,不但工作效率更好,心情也會感覺更快樂。
熟睡期才是真正休息
規律就寢早睡早起,才能達到真正休息,睡眠時大致能區分為二個時期,先會進入淺眠期,這時身體沒有真正放鬆,大腦還保持警戒,必須到熟睡期(又稱快速動眼期),大腦釋放出許多荷爾蒙,身體得到真正的休息,根據研究顯示,不論是晚睡、喝酒、或有憂鬱症,都比較不容易達到熟睡期,不容易真正休息。
晚睡比較容易憂鬱
疲憊的身體不但影響工作效率,更會影響心情,德國的科學家利用腦部掃瞄,分別檢查規律早睡早起的民眾,與常常晚睡失眠的人,結果發現睡眠時間不固定的受測者,大腦容易引起憂鬱症的區域,明顯比較糟糕,換句話說能夠有規律的睡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低,心情比較快樂,失眠者反而落入惡性循環中。
夜生活容易打亂規律睡眠
現在社會中,夜生活非常流行,不論是夜店、KTV、電影院,都是需多人認為可以找到快樂的地方,卻因此睡眠顛倒時間非常不固定,短暫的快樂,其實是個不划算的交易,能夠有規律的睡眠時間,讓身體充分獲得休息,工作效率能夠提升,放假時有適當的戶外活動,進入好的循環中,不論身心才能真正獲得快樂。
國內專家意見
耕莘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憂鬱症其中一個病徵,就是睡眠障礙,一個生理原因跟血清素降低有關,心理因素也會讓人越來越難睡,生活的壓力讓睡眠時,不斷想東想西,不論睡眠品質或時間,都達不到應有的標準,白天精神不好,人際關係與工作效率都會受到影響,造成晚上無法成眠的惡性循環。
楊聰財強調,人活在地球上,就要把握黃金睡眠時間,晚上十一點至早上六點,這七個小時能讓身體達到最好的睡眠效果,若工作因素無法配合,至少要能規律在同一時間睡覺起床,大腦的下視丘才能準確發出睡眠訊號,白天的睡眠時間絕對不要超過一個小時,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幫助血清素分泌量增加。

以為憂鬱症 竟然是更年期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王姓婦女常因為燥熱、失眠、而與家人吵架,情緒不穩,情況遲遲未改善,家人懷疑是憂鬱症而帶她至精神科就醫。經過精神科醫師問診之後,發現她還有月經不規則及盜汗的現象,因此建議她到婦產科就診,經由抽血檢查才發現竟然是更年期作祟。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婦產科梁玉玲醫師表示,更年期因為體內女性荷爾蒙的減少,有些女性會出現一些不適的現象,如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陰道萎縮、憂鬱等稱之為更年期的症狀。
更年期在先 停經在後
生理性停經大約發生在年紀45~55歲左右,從最後一次月經算起,一年以上不再有月經,即可稱為停經。一般症狀有: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食慾不振。通常有5成多的人症狀會持續1~5年,更有2成以上的人症狀可持續5年以上。
梁玉玲醫師也提到,要改善更年症可先從改變生活型態做起,例如增加鈣質攝取(牛奶、小魚乾、豆類食品及深色蔬菜);如有需要,可再依醫師指示服用鈣片。而煙、酒或碳酸飲料(可樂、汽水)會妨礙鈣質吸收,應多避免。適度的戶外運動與日曬,選擇適合自己運動或參加運動團體,一方面較能持之以為恆,同時也能拓展人際關係。

上班族壓力大憂鬱躁鬱發作 醫師:多運動多傾吐

日劇半澤直樹掀話題,許多上班族對於半澤直樹劇情,心有同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醫師表示,職場上班族壓力大,這幾年求診的病患數增加,就曾有櫃姐遇到週年慶,因為業績壓力引發憂鬱症發作,甚至還有上班族因為升官,反而燥鬱症發作,而上班族練就紓壓、高EQ,除了找好朋友或支持團體傾吐,也要養成運動的好習慣,讓體內血清素增加,不僅可以紓解壓力,也避免失眠。(林麗玉報導)
日劇半澤直樹的劇情,讓許多上班族心有同感,透過看日劇,抒發不少上班族平日在職場上的鬱悶,精神心理科醫師提醒,對於半澤直樹劇情「以牙還牙、加倍奉還」的作法,上班族千萬不要效法,不過透過許多小秘訣,上班族可以練就上班的好情緒、好EQ,甚至對於上司的要求,也可以紓解壓力及情緒,台北市聯合醫院醫務長湯華盛說,這幾年因為工作壓力大,民眾求助精神科門診的病患數有增多趨勢,就有病患因為最近要升小組長,因為壓力大,結果燥鬱症發作,還有櫃姐只要到週年慶,因為業績壓力就開始憂鬱症
醫務長湯華盛說,上班族面對職場、上司壓力,如何練就好EQ、紓壓管道,其實與好朋友、或者是心理團體適時發洩平日上班時的不愉快,有助於抒發情緒,甚至養成定期運動,也有助於練就好EQ,許多上班族一放假就睡覺,其實反而會讓自身的抗壓力越低,不過透過運動,可以讓身體的血清素增加,可以舒緩壓力承受度,甚至可以助眠,避免焦慮、失眠、憂鬱等狀況。而運動的強度,建議每隔一天就要運動一次,每次三十分鐘強度到流和為止,例如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都是相當好的運動。

壓力大致長期失眠 恐罹躁鬱症

不少人都有過失眠的經驗,躺在床上怎麼就是無法睡著,隔天上班上學精神大大受到影響,常常失眠而且容易發脾氣,長時間下來要注意。如果超過兩個星期,要看醫生是不是躁鬱症找上身。
在床上翻來覆去,怎麼翻怎麼躺就是沒辦法進入夢鄉,睡不著了,拿著手機刷阿刷更造成反效果,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睡眠品質大大受到影響,半夜常常醒來,想要再安穩入睡就難上加難,晚上睡不好,白天上又會因為疲累而容易生氣,有可能是躁鬱症找上身。
精神科醫師指出,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兩個禮拜以上,就要趕快尋求醫生的協助找出病因,才能根本解決失眠焦慮的困擾,避免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建議想改善睡眠品質,應該要養成固定的睡眠時間,如果晚上失眠了白天也不要補眠,才不會造成惡性循環。

睡太久增失智風險

雖然睡眠不足容易危害身體健康,不過睡太多也不是什麼好事情。西班牙、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六十歲、七十歲民眾如果一天平均睡九小時以上,大腦認知功能很容易在三年內快速衰退,其認知功能衰退幅度會比每天睡六到八小時的人來得大。
認知功能包含記憶、思考能力等,一旦認知功能退化,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西班牙馬德里大學醫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精神科研究期刊」發表上述研究。研究計畫主持人朱利安‧斑尼托‧雷恩分析兩千七百多名六十歲、七十歲民眾睡眠時間,追蹤三年,結果發現,年紀較大的人睡太多可能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研究剛開始時,研究人員運用「簡易智能測驗」(MMSE)評估受試者大腦功能好壞,也可用來評估失智症風險。研究三年期間所有受試者當中有百分之四十九一天睡眠時間為六到八小時。還有百分之四十的人一天睡超過九小時以上,百分之十一一天睡少於五小時。
研究人員比對簡易智能測驗成績發現,與一天睡眠時間六到八小時的人相比,平均超過九小時的人認知功能衰退幅度增加一倍之多。
研究人員指出,從研究結果來看,睡眠時間長短與認知功能息息相關。

規律午睡身體好?好壞處不可不知

好的睡眠習慣與規律的睡眠時間,能獲得妥善的睡眠品質預防疾病上身。而午後來場短暫的睡眠,對許多人而言是放鬆身心靈的良藥,但午睡並非適合每個人,關於午睡的好壞處,你不能不知道。
午睡的好處
現代人工作繁忙、壓力大,總讓你的睡眠時間被迫剝奪,在中午用餐後嘗試小睡一下,對身體確實相當有幫助。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指出,適當的午睡能幫助放鬆、減少疲勞,並且改善煩躁的情緒與增加下午工作的集中力,減少發生錯誤的機率。
但建議午睡的宗旨,應建立在10~30分鐘的時間內,且最佳的睡眠時間是在午後1~3點間,並且避免處在吵雜的環境中睡眠。
午睡的壞處
若你睡超過30分鐘,時間越長,當你醒來後便會感到腦袋昏沉;而若是超過午後3點午睡,鐵定會延後晚上就寢時間,打壞原本規律的作息。
且如果原本就容易在晚上失眠、熬夜的人,白天嗜睡成慣性,午睡就成為加速破壞規律睡眠的幫兇,導致你的睡眠品質更差,甚至影響身體健康。
規律睡眠這樣做
建議午睡仍應建立在原本就規律的睡眠習慣中,若平日容易睡不好,不妨在睡前洗個熱水澡可有效幫助你進入夢鄉,或者是自己創造睡眠的放鬆儀式,例如閱讀、聽輕柔音樂、呼吸練習、瑜珈或祈禱等都可。
另外,如果無法入眠,請先下床20分鐘,讓自己嘗試閱讀或其他較不具聲光刺激的活動,而不是一直躺在床上保持清醒。

腸道要健康 首要甩掉腹瀉與便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是不是時常便秘,又或者動不動就急性腹瀉?要小心,你的腸道可能不太平衡喔!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林聰蓉醫師表示,人體的消化系統掌管人體健康與否的關鍵,若是腸道好壞菌種失衡,就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引起便秘或腹瀉的可能。建議民眾,平時應多攝取膳食纖維,養成定期排便及運動的習慣,或者長期補充益生菌,如比菲德氏菌、乳酸菌等好菌,有助恢復腸道的好壞菌平衡。
腸道壞菌多於好菌 容易引起急性腹瀉
為什麼腸道的好菌要多於壞菌?林聰蓉醫師解釋,原因就在於腸道環境原本就佈滿許多細菌,而要維持腸道良好的消化與排泄功能,就必須擁有一個益菌多、壞菌少的腸道環境。一旦腸道細菌菌種失衡,壞菌多於好菌,輕者可能引起肚子痛或急性腹瀉的困擾,重者可能連帶影響人體的免疫力及抵抗力,像現代人的過敏體質,很多就是因為腸道菌種失衡所導致。林聰蓉醫師對此說明,一般在治療時常腹瀉的病患,除了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外,多半都會開藥物輔助,但因藥物效果較強烈,不適合長期服用。
比菲德氏菌 有助改善便秘、脹氣、腹瀉的困擾
一般常說的益生菌大部份為乳酸菌屬的A菌及比菲德氏菌屬的B菌,乳酸菌主要分佈在小腸內,而厭氧的比菲德氏菌,則多分佈在氧氣濃度較低的大腸裡。一般人體大便的形成與囤積在大腸段,因此補充能幫助平衡大腸的益生菌,對便秘及腹瀉的症狀會有所幫助。
此外,林醫師補充,許多研究都指出,益生菌有助於保養腸胃道的健康,若是單純針對腸道細菌失衡的病患,就可適時補充益生菌,但因作用較溫和,須經長時間的定期服用,才能有明顯的成效;尤其是能改善便秘、脹氣、腹瀉的比菲德氏菌,有助增加人體的抵抗力,但因多數益生菌無法通過胃酸或膽鹼,還沒發揮效果就先陣亡,建議挑選有晶球或其它耐酸技術的益生菌,才能在腸道內存活發揮效果。
腹瀉應趁早至消化胃腸科報到 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林聰蓉醫師說明,腹瀉原因有很多,部分患者是一有壓力就容易拉肚子;有些人是才剛進食,下一刻就要到廁所報到的腸躁症;而有些人則是因為腸道菌種失衡,壞菌多於好菌所引起的腹瀉,不管原因為何,建議趁早至消化胃腸科報到,找到原因對症下藥,才是治病的上上之策。此外,民眾平時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時應多攝取膳食纖維,養成定期排便、運動及多喝水的習慣,才能杜絕腸胃道疾病找上門。

每天大號 才正常?

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葉惠中表示,如果每個月上大號次數不到三次,只有一、兩次排便,且一年中有三、四個月都是這種狀況,每次排便顆粒都比較小,像羊糞便一樣,就要考慮就醫,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腸躁症不一定都會造成腹瀉,部份腸躁症患者症狀以便秘為主。像生活緊張、久坐、水喝得少、蔬菜水果吃太少、運動量過少都是便秘常見原因。
腸子長腫瘤、息肉而受到阻塞、腸子收縮蠕動功能欠佳,也都可能引起便秘。特別是年紀較長的人,更要注意腫瘤、息肉等器官性病變。
有些藥物、保健食品也會造成便秘,像有一些胃藥、鈣離子阻斷劑降血壓藥、鋁離子制酸劑等都可能有便秘副作用,或者像鈣片、鐵劑攝取過量,也可能便秘。年長者因為腹肌比較沒有力氣,解便會比較辛苦。
有些人擔心,當身體累積宿便、糞便,且糞便很硬,腸道就會被磨破、磨損。醫師指出,糞便雖然硬一點,但腸子受到磨損後會自行癒合,因此很少會被磨破。便秘的人很容易脹氣,比較讓人擔心的是,用力排便可能產生脫腸風險,痔瘡患者也容易面臨出血問題。
署立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劉柏均提醒,便秘時,蹲馬桶蹲太久,可能因腹部長時間用力而引起疝氣,年長者用力排便時,脫腸風險更大,建議年長者若沒有便意,就不要勉強用力,以免身體受到傷害。
根據美國國立關節炎、糖尿病、消化道與腎臟疾病研究院(NIDDK)資訊,長時間便秘、坐馬桶時間過長都容易引起痔瘡。當民眾旅行時,飲食、生活作息被打亂,也常會有便秘困擾。
如果有便意,千萬不要忍,一定要盡快到洗手間排便。一直忍著不排便,便意就會消失,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便秘。有的人只喜歡在家裡蹲馬桶,不喜歡在外面上大號,也有人因為情緒壓力、太過忙碌而忽略便意,小孩子則可能因為受上廁所訓練有壓力,或因為想玩樂而忍住便意。醫師提醒,當身體出現便意,就得趕快去排便,以減少便秘發生機率。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吃好睡好多運動 更年期女性少煩惱

脾氣壞到極點,性慾低落,在步入更年期之後,許多女性都出現更年期不適症狀,國泰健康管理內湖健檢中心提醒,保持理想體重、規律運動習慣、良好睡眠習慣,有助於維持正常體重及身心健康。
國泰健康管理內湖健檢中心表示,45至55歲之間的婦女因雌性荷爾蒙的分泌減少及其他內分泌失調,導致許多不適,如熱潮紅、月經紊亂或停經、盜汗、皮膚乾燥、頻尿等生理反應,及情緒不穩定、焦慮、性慾減退、失眠等心理影響。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就代表邁入更年期,也就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建議更年期女性每日均衡攝取6大類飲食,包括奶類、蛋豆魚肉類、主食類、蔬菜類、油脂類、水果類。
另外,建議攝取足夠的鈣與鎂,除了可減輕失眠、焦慮,還可預防骨質疏鬆症。至於有豐富含抗氧化營養素的食物則具有保護細胞及抗老化的功能,應該多攝取,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步入更年期後,因基礎代謝率下降,同樣的飲食,體重還是逐步增加,增加肥胖機率。建議改變烹調習慣,多以水煮或清蒸、燉煮等少油方式以控制體重。
規律的運動則有助於預防肥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包括慢跑、快走、單車都是不錯的運動方式,只要養成運動習慣,對健康可是好處多多。
另外,許多更年期女性常有失眠困擾,建議,失眠的民眾可以在睡前一小時喝杯熱牛奶,穩定情緒以幫助入睡。平時有午睡習慣的人最好控制在一小時內。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促進身體的細胞再生及修復,保持健康。

5分鐘不滑手機 青少年會憂鬱

現代青少年3C產品不離手,長時間沉迷在網路世界,小心網路成癮,並升高憂鬱、焦慮風險!精神科醫師呼籲,網路使用應定時、限量,另3歲以下幼童最好別接觸3C產品,3歲到6歲一天使用時間也最好以半小時為限。
現代人常面對許多生活壓力,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群首度攜手,推出《台大醫師到我家-精神健康系列》書系,主題涵蓋自閉症、失眠、網路成癮等,昨舉辦新書發表會。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張立人指出,兒福聯盟今年調查發現,國內兒少有「3高」問題,即智慧手機持有率高、APP遊戲下載率高、查看手機頻率高,近4成幾乎每半小時就查看一下手機,甚至1成學童每隔不到5分鐘就要滑一下手機。
學童儼然每天分秒都離不開手機,但張立人提醒,近1、2年國外最新研究發現,青少年若上網時間過久,將改變大腦的神經迴路,升高網路成癮、焦慮、憂鬱風險,使用時間越長,風險將越高。
張立人指出,網路科技發展已造成現代人精神健康問題,臨床上還有學童因沉迷網咖,頻頻翹課、甚至休學,不過「冰凍一尺,絕非一日之寒」,網路成癮早期有脈絡可循,一旦影響生活作息、課業表現等,家長、師長便應提高警覺。
張立人指出,課業壓力、遭遇霸凌等人際互動問題或尋求同儕認同等因素,都容易讓孩子躲進網路虛擬世界,而3C產品的聲光刺激,也容易造成衝動,不耐等候、需即刻獲得滿足的性格,更易升高成癮風險。
張立人表示,3C產品現今成了很多孩童的「電子保母」,但孩子在成長過程應多探索外在世界。美國兒童醫學會也建議,3歲以下幼童不應接觸任何3C產品,國小學童每天上網及使用3C產品時間應以1小時為限,國高中生也應控制在2小時內。

華府飛車追逐遭擊斃 婦有產後憂鬱和妄想症

昨天企圖開車衝撞白宮,後來在國會山莊附近,遭到擊斃的美國婦人,有產後憂鬱和妄想症。
華盛頓警方證實死者是34歲、家住康乃狄克的凱芮,她開車帶著一歲女兒,闖越白宮前的路障後,與警方展開飛車追逐,後來在幼女面前被擊斃。
調查單位還在釐清她的犯案動機,據她的母親說,她去年八月生產後,就罹患了憂鬱症,曾經住院,她從沒有過暴力行為。調查發現,她不只憂鬱,還有妄想症,經常妄想總統和她對話,家人說,她的病情在過去十個月內,急速惡化,她曾經擔任洗牙師,一年前被炒魷魚,執照最近失效。她生活脫序已經有一段時間,還曾因為積欠房租被告上法院。
有兩名員警在緝捕行動中受傷,國會山莊警方說,他們現在處於不支薪值勤狀態,眾議院共和黨領袖坎特表示,他們正在考慮一項針對警員薪水的臨時支出案,如果通過,警察就可以領到薪水了。

每次10分鐘,運動不「憂」心

「他都沒開心的笑了」、「她怎麼老是在哭」、
「最近總是動不動就發怒煩躁,看每個人都不順眼」……
各種徵兆讓人憂心忡忡,是一時的憂鬱,還是得了憂鬱症
到底什麼叫憂鬱症?運動對於擺脫憂鬱症的效果到底有多好?
董氏基金會9月公布最新調查發現,11%的民眾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若依內政部2013年度人口統計數據,18歲以上約1,900萬人來換算,全國約有209萬民眾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包含諮商輔導與醫療)。
此份憂鬱認知與紓壓方式的相關性調查,對象是全國18歲以上民眾,方式為2013年5至6月,透過全國39所國小、國中、高中以及25間社區大學與24個鄰里辦公室發放問卷,共發出5,88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018份。受訪者中,男性占28.9%,女性占71.1%。統計結果如下:
分居中、無收入者 明顯憂鬱,需多關心
以董氏基金會「臺灣人憂鬱症量表」為施測工具,統計受訪民眾中,「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者占11.0%。如以婚姻狀況來區分,則發現「分居中」的受訪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或醫療」的比例最高,達36.8%,高於已婚、未婚、離婚等受訪者,且達顯著。若以個人月收入來看,可發現憂鬱程度與收入成反比,無收入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或醫療」的比例最高,達15.3%,亦達顯著。
本次調查除了透過臺灣人憂鬱症量表來了解民眾憂鬱程度外,也讓民眾自行評估感到憂鬱的頻率,結果發現,有10.3%民眾總是、經常感到憂鬱,其中自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者的比例為51.2%,可見得自我覺察是很重要的。
每10人就有3位表示 身邊有人罹患憂鬱症
民眾憂鬱情緒持續「兩個星期(含以上)」者占2.2%;數據顯示,憂鬱情緒持續時間兩周及以上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顯著高於不到兩週者(詳見表一)。
感到憂鬱的原因,以「工作方面」較多,其次為「經濟問題」,第三為「家庭互動」,第四為「對未來的不確定」,第五為「身體不適」。
當問到身邊是否有罹患憂鬱症的親友時, 31.8%的受訪者指出身邊「有罹患憂鬱症的親友」,進一步詢問如何得知對方是否為憂鬱症時,受訪者認為因為對方「充滿負面想法」最多,其次為對方「有自傷/自殺意念或行為」,第三為對方「不願與人接觸」。
憂鬱≠憂鬱症 可手機下載APP檢視情緒
本次調查也發現,僅有35.6%的民眾表示清楚知道憂鬱與憂鬱症的不同,而得知憂鬱症一詞的來源,以電視為最多,報章雜誌、書籍為其次。
進一步來看,民眾對於「憂鬱」的認知,在情緒上,以「心情低落」,「感覺悲觀」,「不快樂」為多;在行為上,以「不想和外界接觸」,「不想說話」,「常會哭泣」為多。
至於對「憂鬱症」的認知,在情緒上,以「心情持續低落」,「常常不快樂」,「常無故的擔心」為多;在行為上,以「不願意與別人接觸」,「不自覺的哭泣」,「不說話」為多;在想法上,以「有死亡或自殺的想法」,「覺得沒有希望」,「矛盾猶豫、無法專心或做決定」為多。
根據國內精神醫學界所使用的DSM-I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已於2013年5月出版)來看,憂鬱症包含了: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無價值感或罪惡感、經常出現負面(自殺)想法……等9大症狀,但必須了解及注意的是,如果只是一時具備這些症狀,可別急著以為自己或是親友就是罹患憂鬱症。憂鬱如同快樂、悲傷一樣,都是正常情緒反應,只要能正常、適當、適時的紓解,就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若這樣的狀況持續2周以上,且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讀書、工作甚至是人際互動,就得特別注意。
當對自己或是親友的情緒狀況感到有疑慮時,不妨善用各種資源來幫助自己,像是董氏基金會網站提供的線上篩檢、用智慧型手機直接下載DS憂鬱情緒檢測APP來檢視自己的情緒,或是進一步尋求醫師的專業分析與進行多方面的評估,來了解是否罹患憂鬱症
女性最常做家事紓壓 男性最常看電視紓壓
本次調查發現,若總是選擇以「去運動」、「參與社團」、「去藝文活動」、「觀看體育賽事」為紓壓方式,比選擇其他紓壓方式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或醫療的比例低,且達顯著。若總是選擇以「抽菸喝酒」、「大吃大喝」、「不管他」、「沒有方法紓解」為紓壓方式者,比選擇其他紓壓方式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或醫療的比例高,且達顯著。
若以性別來看,男女性在紓壓方式上有所差別,男性總是、經常使用的紓壓方式前五名分別為:1.看電視或電影、2.休息或睡覺、3.去運動、4.上網、5.觀看體育賽事。女性總是、經常使用的紓壓方式前五名分別為:1.打掃、整理、做家事、2.看電視或電影、3.面對面與人談談、4.休息或睡覺、5.用手機電話等語音方式與人談談。
運動助你不憂鬱
近半數的受訪者(49.4%)在近半年的運動情況為「偶爾會運動,但不定時定期」,其次則是「沒有定時定期的運動,考慮要運動,但仍沒運動」(占22.6%)。在運動時流汗及呼吸的狀況,則分別以「有流一些汗」(53.9%)、「有點喘」(69.0%)最多,顯見沒有運動習慣者仍占多數。
在運動習慣與憂鬱情緒的相關上,「無定時定期運動,也不打算運動」的族群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協助或醫療的比例最高,達17.8%;而「定時定期運動半年以上,已有運動習慣」者的比例最低,僅6.4%。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我們歸納出五個要點提醒大家:
1. 正確的認知,憂鬱≠憂鬱症:一時的憂鬱情緒難免,不需急著以為自己得了憂鬱症
2. 妥善運用資源,時時檢測情緒:可運用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提供的線上篩檢或用智慧型手機直接下載DS憂鬱情緒檢測APP,定時檢視自己的情緒,並依測驗結果進行調整,以保心理健康。
3. 親友的察覺:適時的關心身邊的親友,鼓勵他們尋求協助。
4. 選擇一項喜愛的紓壓方法,適當紓壓:找出自己喜歡且適合的紓壓方法,執行它。
5. 運動紓壓不憂心:運動是方便又有效的紓壓方法,透過運動更可激發我們的快樂情緒, 不再憂鬱。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憂鬱症將在2030年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第一位,董氏基金會希望透過各式有趣且有意義的活動,讓全民能彼此相互激勵,影響還沒有運動習慣的朋友,這樣當遭遇生活壓力和情緒困擾時,就能更懂得用運動紓解壓力、改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