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恐慌症入侵 開高速公路想跳車

在高速公路開車急速行駛,卻突然衝動想開車門跳下車;搭電梯時突然無法呼吸。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建志指出,廣泛性焦慮症已經成為現代文明病,患者越來越多,他個人的門診平均每天就收治數十人,提醒國人應該學習自我放鬆。
潘建志預估,廣泛性焦慮症盛行率約占20%,大約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罹患這類身心疾病,因為過度思考、焦慮,以致於失眠、肌肉緊繃、注意不集中,還有患者因此丟了工作。
罹患恐慌症 游泳好手變旱鴨子
一名已經離開職場多年的女性,之前的工作長期壓力沈重。有一次她開車行駛在高速公路時,突然有強烈的衝動想打開門跳下車;原本是游泳好手的她,現在連在游泳池游泳,都得戴上泳圈,擔心淹死。後來到林口長庚精神科就診,醫師診斷為恐慌症
潘建志指出,恐慌症是廣泛性焦慮症的一種,主要原因是體質及外在壓力,但以體質遺傳為主。如果家族成員有人罹患憂鬱症、恐慌症等疾病,罹患率相對提高許多。他的門診病人中,最年輕的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是國中生,原因包課業壓力、人際關係,甚至遭到同學霸凌,因為嚴重失眠、睡不著,到學校後常趴著睡覺,成績一落千丈。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許世杰指出,恐慌症常在非預期時發作,屬於嚴重自律神經失調,通常女性患者較多,當身處人多及密閉空間時就可能發作,例如車廂、電梯、百貨公司等。許世杰表示,有病人因為不想經過隧道,從台北至宜蘭時寧願多花一個小時搭火車,就是不敢開車走雪山隧道,原因是之前行經小隧道,整個人就覺得快要窒息、嚴重恐慌
潘建志表示,大約七成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在連續服用一個月抗憂鬱藥物後,症狀就可明顯改善。但有三成須透過心理諮商、合併用藥才能減緩症狀。廣泛性焦慮症成年患者常因感情、婚姻受挫、工作壓力發作。如果第一次發作時沒有妥善治療,惡化成長期慢性身心疾病,治療起來會較棘手。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多運動幫助腦部發育

暑假期間「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就醫小病患增加,台中慈濟醫院身心科蕭亦伶醫師提醒家長,這類病患過動與發呆的症狀表現常混合出現,多運動對腦部發育幫助很大,而國小即將開學,正是觀察孩子行為的好時機,建議及早就診以避免造成揮不去的挫折成為一生夢魘。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常被老師歸類為調皮,而這些孩子因注意力不足,常看錯題目、寫錯答案,跳題或寫功課拖拖拉拉,導致學業成績不佳,遭家長斥為不認真,有些其它小朋友的家長還因此要求過動的孩子調班。
蕭亦伶醫師指出,病患天生腦部內分泌系統多巴胺分泌不穩定,也有遺傳性;大多數病患常兼具注意力不足與過動兩種症狀,有時看他精力充沛,寫作業卻又可以坐上幾小時發呆,而且年級愈高愈辛苦,因為專注力差,學業成績始終跟不上,而衝動情緒使然,又會導致常與同學爭執或打架的狀態,久而久之人際關係愈來愈差,有些老師直接放棄「壞孩子」,把他們分配在最邊邊、最後面的座位。
早發現早治療絕對是必要的。蕭醫師表示,治療方法是搭配藥物調整多巴胺分泌平衡,加上行為治療,教孩子用手指、念出聲、逐行閱讀,防止看字跳行、題目看錯,情緒上來的時候,暫停三秒冷靜一下,想想看有無其他處理事情的方法。老師讓這些孩子坐在前排中間或安排梅花座,減少周遭過多的環境刺激影響,提升專心度與控制衝動,也可以委任孩子當小助理,增進他們的自信心,有利於改善症狀。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過動和發呆常混合出現

台中慈濟醫院發現,暑假期間,因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就醫的小病患明顯增加,提醒家長:過動和發呆的症狀經常混合出現,小男生躁動,發生人際衝突,容易被發現;但小女生動作慢、愛發呆,卻經常被忽略。  (寇世菁報導) 台中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蕭亦伶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常被老師歸類為調皮,這些孩子因注意力不足,常看錯題目、寫錯答案,跳題或寫功課拖拖拉拉,導致學業成績不佳,被師長斥責不認真,挫折感愈來愈深。今年升國一的男生林同學,媽媽去年帶他就醫時,已合併憂慮與焦慮,常自覺做得不好、不對,動不動就哭泣,遇到考試時,非常焦慮,經過藥物與行為治療一年後,學習專心看考卷、小心做答,成績回到前五名內,對自己更有信心,家長老師都感覺得到他的進步,親子關係也變得更好。 蕭亦伶醫師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病患,天生腦部內分泌系統多巴胺分泌不穩定,也有遺傳性,三、四歲幼兒如果常換玩具,活動量很大、整天忙個不停,是可能的癥兆之一,但比較明顯的時機還是在上小學後,如果老師一直得用非常多的力氣提醒班級規範,成績起伏大或者常發生人際衝突,這時就要多注意。 醫師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台灣的發生率近百分之八,研究顯示,男女比率是一點多比一,小男生因坐不住、愛講話,會捉弄其它同學等調皮行為而被注意,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發呆的小女生,動作慢、寫作業拖拖拉拉,多數師長認為這樣的學生很乖,只是動作慢,其實是注意力不足的潛在族群。 醫師指出,多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病患常兼具注意力不足與過動兩種症狀,早點發現早點治療,絕對是必要的。暑假期間,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就醫的小病患,明顯增加,提醒家長,這類患者過動和發呆的症狀表現,常混合出現,建議多運動,幫助腦部發育。同時,避免高糖份或非天然的食品添加物,減少孩童煩躁、無法專心的機會。  開學在即,建議家長多留心孩子行為表現,如果開學後,才換新班級,還在認識新同學和新老師的階段,注意力分散是很自然的,如果一個月以上,仍有衝動,又要多次提醒,就要請兒童心智科醫師依症狀評估。

孩子愛發呆也算過動 避開高糖食物

你有這樣的困擾嗎?孩子寫作業總無法集中精神、愛發呆,還被老師歸類為調皮搗蛋的學生,原本以為只是小孩不想念書,沒想到就醫後才發現孩子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須藥物與行為治療,醫師提醒,這類的孩子常被誤以為是學習不認真,如果又跟同學常起衝突,容易被邊緣化,病情將更嚴重。 台中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蕭亦伶表示,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常被老師歸類為調皮、甚至是「壞孩子」,而這些孩子因注意力不足,常看錯題目、寫錯答案,跳題或寫功課拖拖拉拉,導致學業成績不佳,也容易遭家長斥為不認真,因無法掌控情緒,在校的人際關係也可能出問題。 常發呆動作慢 也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病患天生腦部內分泌系統多巴胺分泌不穩定,也有遺傳性,如果3、4歲的幼兒常換玩具,活動量很大,整天忙個不停,就可能是癥兆之一;但比較明顯的時機是在上小學後,如果孩子一直不遵守班級規範、成績起伏大,或者常發生人際衝突,這時就要多注意。 除了「調皮」的行為,有些小女孩容易發呆、動作慢、寫作業拖拖拉拉,其實也是注意力不足的潛在族群,這類型的孩子記不住太多事情、做事也很慢,都是注意力不足導致,蕭亦伶醫師提醒,多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病患常兼具注意力不足與過動兩種症狀,且年級越高症狀越明顯。 蕭亦伶醫師表示,針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早發現早治療最好,有一位今年升國一的林姓男同學,常自覺做得不好、不對,動不動就哭泣,遇考試時非常焦慮,就醫後才發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且已合併憂慮與焦慮,經藥物與行為治療1年後,成績回到前五名內,親子關係也變得更好。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居家行為治療 蕭亦伶醫師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大部分都很聰明,卻也很敏感,感受到挫折的程度會比一般孩子多,家長管教時要有耐心,而行為治療方面,可教孩子用手指著文字、念出聲、逐行閱讀,防止看字跳行、題目看錯,孩子出現情緒時,請他暫停3秒冷靜一下,想想看有無其他處理事情的方法。 家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家長要理解小孩的情緒障礙,多讚美他們的努力與進步,而非動輒打罵,並要多帶孩子運動,有助於腦部發展,在飲食上則要避免高糖份或非天然的食品添加物,減少孩子煩躁、無法專心的機率。 家有過動症孩子 6點日常注意 1.避開高糖份或非天然的食品添加物,因這類食品容易影響注意力。 2.每天吃早餐,有國外研究指出,吃早餐有助於提升注意力,最好選擇高蛋白、低糖份的早餐。 3.行為治療部分,要多多鼓勵、讚美孩子。 4.明確的將孩子需要改進的事項列出來,耐心指導。 5.紀錄孩子的進步過程,讓孩子的成就感增加,家長也可更了解孩子的病況。 6.多帶孩子做運動,促進腦部發展。 蕭亦伶醫師提醒,雖說越早治療越好,但開學後,孩子才換新班級,還在認識新同學與新老師的階段,注意力容易分散,是很正常的情況,建議家長觀察半個月到1個月,如果1個月以上仍有衝動又要提醒多次,就可請兒童心智科醫師依症狀評估。 更多健康資訊請上 http://yahoo.top1health.com

坐不住、愛發呆 小心孩子患過動

台中慈濟醫院發現,暑假有不少「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患者上門求診,這類孩童發呆、過動行為同時兼具,成績表現常不理想,暑假期間因家長與孩子相處時間增加,家長意識到孩子有異狀,就醫患者增多,國小即將開學,也是另一個觀察孩子行為時機,提醒家長注意。 慈濟身心科醫師蕭亦伶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病患天生腦部多巴胺分泌不穩定,3、4歲的幼兒如果常換玩具、活動量很大、整天忙個不停,都是癥兆,最明顯的時機還是剛從幼稚園上小學階段,如果學童此時無法遵守班級規範、成績起伏大,或常發生人際衝突,這時就要多加注意。 她說,研究顯示該症狀男性發生比率略高於女性,小男生會因坐不住、愛講話等調皮行為被注意到,但愛發呆、動作慢的小女生,其實也是「注意力不足」的潛在族群。 她表示,大多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病患兼具注意力不足與過動兩種症狀,有時看他精力充沛,有時又可能發呆數小時,若是未及早治療,年級越高越辛苦;有名患者,升國一時才被帶來就醫,除原先症狀外,另合併憂慮與焦慮,經藥物與行為治療1年後,成績變好,對自己也更有信心,親子關係也改善。 蕭亦伶指出,這類的孩子大部分都很聰明且敏感,容易受挫,建議家長除理解孩子情緒障礙外,也要多讚美他們的努力與進步;一般治療方法則是搭配藥物調整多巴胺分泌平衡,加上行為治療,例如教孩子用手指、念出聲、逐行閱讀,訓練專注,情緒上來的時候,暫停3秒冷靜一下,這些都有利於改善症狀。 相對同齡孩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腦部發育比較慢,醫師提醒,多做運動促進孩子腦部發育,而這類孩子會有過敏性體質,避免高糖份、非天然的食品添加物,減少他們煩躁、無法專心機會。 蕭亦伶說,雖說就醫愈早愈好,但家長不必太焦慮,若孩子剛換新班級,難免注意力會分散,不妨觀察半個月到1個月,若1個月後行為仍很衝動,就應就醫請醫師評估。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酒精成癮易飲食失調 基因有關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21日專電)最新醫學研究指出,酒精成癮患者較容易出現飲食失調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暴食症(Bulimia Nervosa)的狂吃與清除行為習慣(purging habits),原因可能是基因所導致。 最新一期9月號「酒精與藥物研究期刊」(Journalof Studies on Alcohol and Drugs)刊登研究報告指出,酒精成癮症的患者,比較容易出現飲食失調問題,同樣的,飲食失調患者,也較容易酒精成癮,這可能與基因有關。 參與這項研究的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University in St. Louis)研究人員莫恩契爾諾夫(Melissa Munn-Chernoff)表示,先前醫學研究已經發現,飲食失調患者有著較高比率的酗酒與酒精成癮問題,也有研究發現酒精成癮患者出現暴食症的比率,超過出現厭食症的比率,但兩者之間的關係能否從基因角度解釋,到目前為止則沒有進一步探究。 莫恩契爾諾夫與研究團隊以6000名澳洲雙胞胎為研究對象,透過一連串診斷,分析日常喝酒與飲食習慣。 研究人員比對雙胞胎之間數據資料發現,某個人是否會出現酗酒、暴食症或厭食症,基因似乎扮演著重要角色;舉例來說,在雙胞胎女性身上,可透過基因判定發生前述3種失調症的比率,風險指數分別在38%至53%之間。

ADHD孩童調皮 家長宜耐心教導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人們對注意力過動症的迷思多,ADHD孩童易被誤解。許多家長或師長由於對ADHD了解不足,常責罵自家小孩愛搗蛋、唱反調、不認真,並且認為孩子的活潑好動不是病,因此而延誤了就醫。事實上,只要家長能多點耐心、願意聆聽和理解,就能將孩子導往正向發展。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勝傑表示,很多ADHD孩童會同時綜合「對立性反抗疾患」的症狀,在學校和家裡經常唱反調,調皮搗蛋,造成老師家長不少困擾。許多ADHD孩童的家長認為活潑好動是正常,常導致患者延誤就醫。 這些家長多半對ADHD的相關知識或資訊不足,加上與孩子朝夕相處,不容易察覺自己孩子跟其他孩童的不同,所以許多ADHD病患是學校老師發現後,才轉介到醫療機構。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張學岭表示,ADHD孩童常被誤解,許多家長和老師不覺得ADHD孩童有病,而是認為他們沒有盡力、不用心、或者是個性問題。ADHD孩童也在人際關係和愛情上受挫折,因為ADHD患者有個性衝動、自控力差、忍受力弱等特質,因此容易忽視他人的想法。 板橋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江惠綾表示,ADHD孩童常被他人誤解不認真,其實是社會大眾的錯誤認知,他們不一定適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應改以互動性高、參與式的教學,因為這樣有助於提升ADHA孩童的專注力。 赤子心過動症協會主任吳潤馨表示,面對ADHD孩童的孩子,家長的感受通常是痛苦和無奈,甚至會怨恨自己,為何生出這樣的孩子,加上身旁親友的不理解、不接納,加深了家長的無助。她建議,身為ADHD孩童的家長,需要先學會安靜觀察自己的孩子,聆聽孩子的聲音。 吳潤馨表示,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其實ADHD孩童的內心很敏感細膩。家長只要獲得孩子的信任,他們就願意聽從家長的話,但是當他們覺得被誤解、被貼標籤時,孩子自然就不再輕易相信父母。

壓力性頭痛 無腦結構問題卻難治癒

雖然壓力性頭痛相當常見,但要治好的話卻不是容易的一件事。耳鼻喉科醫師黃俊豪表示,這種頭痛很常見,但並沒有腦部結構上的問題,民眾會產生壓力性頭痛,通常是因為壓力太大所造成,進而引起賀爾蒙、自律神經系統失調,最後就產生各種症狀,讓身體感到不舒服。 黃醫師舉例指出,這些不適的症狀包括耳鳴、情緒暴躁、睡不著、肌肉緊繃、憂鬱等皆是,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伴隨壓力性頭痛而出現的耳鳴,往往是因為頭頸部肌肉緊繃或痙攣所致,進而產生陣發性、縮放型、低沉的聲音,這種聲音會持續停留在耳邊,久久都沒辦法消失掉。 黃醫師進一步指出,門診中碰過就讀國中、國小的小朋友,常常跟家長抱怨早上起床後、到學校之前會出現頭痛,有時候坐車還容易暈車,到最後就開始不想去學校上課,後來診斷後認為是生活壓力過大所致,但這種情況並不容易治療。 簡單來說,這個小朋友的致病因素是腦幹與後腦部位的基底動脈血管在精神壓力等因素刺激下,最後就產生不正常的收縮情形,結果導致腦幹、後腦、內耳等地方暫時性缺血或缺氧,像這種情況往往容易誘發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狀。

過動兒9徵兆 及早治療

「兒童注意力缺乏過動症」有徵兆指標應注意。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林育如表示,兒童注意力缺乏過動症主要可分成兩大區塊的症狀,包括注意力的缺失,以及活動量大的過動、衝動行為,有相關徵兆可觀察,家長應配合注意。 精神科醫師林育如表示,兒童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在注意力缺失部分,有九項症狀指標,包括經常無法注意細節,或在學校作業、工作、或其他活動上經常粗心犯錯。活動時經常有困難維持注意力。經常看來不專心聽他人正對他說的話。不能照指示把事情做完。有困難規劃工作及活動。常逃避、不喜歡、或排斥參與須全神貫注的任務,像是如學校作業。常遺失東西,如玩具、學校作業、文具等。經常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而分心。以及日常活動經常遺忘事物。如有六項以上症狀,且持續六個月,就屬於有注意力的缺失問題。 林醫師表示,還有,「過動」指標,包括可見經常手忙腳亂或坐時扭動不安。在課堂上,常離開座位。在不適當的場合經常過度地四處奔跑或攀爬。有困難於安靜地遊玩或從事休閒活動。經常處於活躍狀態,四處活動。以及經常說話過多。而「衝動」指標,常見在問題未說完時即搶說答案。須輪流時經常有困難等待。以及經常打斷或侵擾他人,像是貿然闖入他人的談話或遊戲。 醫師指出,此症常見於七歲以前發生。如有相關徵兆,持續超過半年,且在兩個以上的場合出現,應儘快就醫檢查確認,儘早配合治療。

躁鬱症用藥未控制 易復發

躁鬱症患者用藥應注意。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周秉萱表示,躁鬱症用藥如未規則使用、控制,容易造成病情易復發,情緒控制上也會較為困難。家人也應耐心包容,多陪伴傾聽患者的心聲,以及適時提醒患者用藥的重要性。 精神科醫師周秉萱表示,躁鬱症臨床上使用的藥物,包括如會使用到情緒穩定劑,對於有些患者可能因情緒障礙明顯,多會藉由這類藥物幫助穩定情緒,儘量保持平靜。還有,可能會使用到抗癲癇藥物,以及抗精神藥物,藉此減緩躁症期間的躁動不安,較嚴重的妄想,或者精神問題,以及脾氣異常激烈暴躁,睡眠不正常等狀況。 周醫師表示,患者藉由慣性穩定的輔助用藥,可幫助控制病情,避免一發不可收拾,由於此症也算是一種慢性病,病程長,病情反覆不一。有些患者若未規則用藥,易復發情緒障礙的症狀,或有攻擊人的行為等。通常治療一段時期,如症狀、病況情緒表現有趨向穩定時,則可再減少藥物用量。但藥物的減量、停用,都應該經過醫師評估、指示。

酒精成癮容易引發暴食症? 研究:基因所導致

實習記者游雅嵐/綜合報導 最新醫學研究指出,酒精成癮患者較容易出現飲食失調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暴食症(Bulimia Nervosa)與清除行為習慣(purging habits),原因可能是基因所導致。 據《中央社》報導,最新一期9月號《酒精與藥物研究期刊》(Journalof Studies on Alcohol and Drugs)研究報告指出,酒精成癮症的患者,比較容易出現飲食失調問題,同樣的,飲食失調患者,也較容易酒精成癮,而這可能與基因有關。 參與這項研究的聖路易州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研究人員莫恩契爾諾夫(Melissa Munn-Chernoff)與研究團隊以6000名澳洲雙胞胎為研究對象,透過一連串診斷,分析日常喝酒與飲食習慣。 研究人員比對雙胞胎之間數據資料發現,某個人是否會出現酗酒、暴食症或厭食症,基因似乎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舉例來說,在雙胞胎女性身上,可透過基因判定發生前述3種失調症的比率,其風險指數分別在38%至53%之間。 莫恩契爾諾夫表示,先前醫學研究已經發現,飲食失調患者有著較高比率的酗酒與酒精成癮問題;也有研究發現酒精成癮患者出現暴食症的比率,超過出現厭食症的比率。但兩者之間的關係能否從基因角度解釋,到目前為止則沒有進一步探究。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過敏、氣喘兒容易過動 尤其男孩

台灣有不少過動症兒童、過敏兒與氣喘兒。美國、荷蘭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患有過敏症、氣喘症的兒童較容易過動,尤其是男孩,特別容易有這種現象。研究認為,過敏症、氣喘症與過動症似乎有所關聯。 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於「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年刊」。研究人員發現,男童如果有過敏或氣喘病史,出現過動症的風險就會上升。 研究首席作者艾爾柯‧哈克表示,過動症是一種慢性身心失調疾病,以男性患者居多,而男性氣喘患者人數往往也比女性氣喘患者來多。這次研究顯示,男童一旦有氣喘病史,就比較容易出現過動症,如果對牛奶過敏,罹病風險更大。 荷蘭、美國研究團隊以八百八十四名過動症男童與三千五百三十六名非過動症男童為研究對象。過動症男童當中,有百分之三十四的人有氣喘問題,還有百分之三十五的人有過敏症。研究人員懷疑,可能是治療氣喘、過敏症的藥物造成過動症風險上升。 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年刊總編蓋倫‧馬歇爾指出,未來需要更多研究,才能了解為什麼過敏、氣喘病童容易出現過動症。治療氣喘、過敏症用藥對病人的好處往往大於副作用風險,這些藥物有時甚至可以挽救患者生命,因此患者千萬不能擅自停藥、改變藥量,除非經專業過敏科醫師評估,才能考慮調整藥物劑量。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過動兒太好動,往往令家長感到十分的苦惱。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身心科醫師江瑞豐表示,臨床上,過動兒常有注意力缺陷、過動或衝動等症狀,由於常靜不下來,往往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學習成效或生活能力。 江醫師指出,過動兒常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有些家長可能會以為只是小朋友的精神不夠集中,其實注意力牽涉到廣泛的大腦運作過程,也是一種大腦功能的具體呈現,詳細情況十分地複雜,但這種功能常受外在因素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注意力也會受年齡、智力、情緒、動機、睡眠狀態等因素而改變。 江醫師進一步指出,實務上,診斷方法是以行為表現來進行診斷,而且如果沒有必要的話,一般來說,通常並不需要特別進行腦部檢查來佐證診斷的結果,不過,家長應了解,在診斷的過程當中,只有專業醫事人員才能夠評估小朋友是否為過動兒。 除了一些排除條款要特別注意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實符合症狀表現還不一定就是過動症,因為只要是心智方面的問題,而且沒有造成功能上的影響,通常是不被放在疾病的類別當中,因此,要診斷過動症,醫師時常需要確定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境功能受影響,才能評估是否符合過動症的要件。

男性也有更年期 嚴重恐影響生活

你知道除了女性,男性也有更年期的困擾嗎?尤其多數男性對於更年期症狀認識不足,導致症狀加劇;雲林長庚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李貞儀指出,男性更年期多開始於44至55歲年齡層,症狀像是情緒不穩、自律神經失調等。 男性更年期具體的症狀仍要依據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李貞儀說,包括性功能降低、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甚至頻尿等都屬於更年期症狀,若發現家裡男性有出現相關症狀時,就要多注意,有可能就是更年期的徵兆。 醫師李貞儀進一步說明,以傳統中醫而言,男性更年期以調理腎為主,主要是因腎主生殖、腰膝等一身之陽氣,若能對症下藥,就能幫助改善睡眠、情緒等問題,有效舒緩症狀。 民眾也不需過於擔心,男性出現更年期並不會危及生命,只要懂得如何去調適才是關鍵;李貞儀提醒,若症狀遲遲仍未改善,建議盡快就醫治療,才能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台灣逐漸老年化 應盡早預防失智憂鬱症

台灣從1993年起,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百分之7.3,早已進入高齡化社會;署立台南醫院精神科醫師顏嘉男指出,尤其台南市老年化的速率已位居全國之冠,更應加強做好老年失智症及憂鬱症的預防工作。 目前台灣老年人口已直逼美國,唯有減緩老化社會,才能降低對於經濟負面衝擊,相對也能減輕許多家庭的負擔;顏嘉男說,台灣老化速率已是歐美先進國家的3.5倍,其中主要嚴重的問題就屬老年精神疾病。 醫師顏嘉男進一步說明,像是失智症會促使認知功能、記憶力等減退,憂鬱症則會導致情緒低落,兩者疾病有許多相似症狀,若對疾病認知不足,恐使患者症狀加劇,易伴隨其他症狀表現,這時家屬、臨床工作人員等,就必須更有耐心去幫助老年患者。 隨著社會快速老化,老人精神疾患已是你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顏嘉男呼籲,若有任何相關症狀出現時,就應盡快就醫檢查,與醫師詳細討論且釐清病情,才能有效鑑別診斷,給予適合的治療,才能減緩疾病造成對生活的影響。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產後立刻瘦身 小心身體吃不消

許多媽媽都有產後肥胖的困擾,其實產後若急於瘦身,不但成效差,也可能影響身體的健康;開業診所醫師張元鳳指出,主要是因懷孕時,體內荷爾蒙會產生變化,若產後想要馬上恢復身材,就必須要4至6個月的時間,讓生理變化能慢慢恢復。 尤其懷孕到孕後半年時間,身體正處於荷爾蒙動亂時期,一不小心就可能影響自律神經;張元鳳說,不管是荷爾蒙或是自律神經出現異常時,就可能誘發嚴重的內分泌失調等現象,更別提想要順利瘦身。 醫師張元鳳進一步說明,臨床上就有1名約34歲女性,產前體重約43公斤,但懷孕後卻胖到60公斤,雖有逐漸消瘦,但卻回不到原來體重,其實主要是因這名媽媽才剛生產完,就急著用激烈手法減肥所導致。 想要找回產前的窈窕,媽咪們只要多給身體一點時間,等到身體狀況回復平穩,再來施行瘦身計畫,就能事半功倍;張元鳳提醒,減肥也應掌握少吃多動的原則,只要方法正確,多點意志力,一定也能健康瘦身。

過度潔癖強迫行為治療改善

強迫症患者日常生活備受干擾,經常影響正常作息。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林育如表示,門診中曾有一名男性大學生,因為強烈的潔癖個性,出現強迫行為,造成日常生活無法正常,學校生活也無法進行。經過一年多多方治療,終於有所改善。 精神科醫師林育如表示,門診中這名20歲的大學男生,平常是一個十分有潔癖個性的人,平常很擔心身旁的病毒,害怕環境髒,很擔心從外面帶進家中病毒,因此,常有洗手動作,一天至少洗30次以上的手,往往一次洗就洗4~5分鐘。而他洗澡也往往一次要洗2~3小時,且出去回到家又要洗一次,像是有時只是出去倒個垃圾,回來又要去洗澡。 林醫師表示,其實這名男大學生並不是一開始就症狀這麼嚴重,而是循序漸進式。一開始只是有潔癖,十分注意手的清潔,常洗手,但後來擔心的愈來愈多,就變成外人看人十分脫序的行為。同時也影響到他的學校人際交往,像是不喜歡與其他人去吃飯,認為外食的環境、餐具很髒等想法,久而久之也造成朋友逐漸遠離他,生活備受影響,無法正常與人交際。也出現嚴重的情緒障礙的問題,經常感覺十分焦慮。 針對這名患者,處以抗憂鬱藥,由於患者有多重情緒問題,因此劑量也較一般高,處方三個月以上,在病情穩定後,開始減藥。患者陸續接受諮商等輔導,也依照醫師指示,配合藥物使用,經過一年多後,終於可以減少洗手等清潔動作,也能順利上學,生活逐漸步上正常軌道。

憂鬱加躁鬱 婦人跳樓亡

新竹一名經營卡拉OK店的47歲田姓婦人,疑因長期罹患憂鬱症、躁鬱症情緒不穩,昨天上午趁同居人熟睡時,避開電梯監視器,從中華路一棟大樓5樓租屋處爬樓梯上15樓頂樓跳樓自盡,當場死亡。 墜樓意外發生在昨天上午7點多,大樓管理員聽到後方庭院傳來巨響,過去一看發現一名婦人衣著完好,倒在石板地上,腦後方大量失血,趕緊通知警消到場。由於她身上並無任何證件,監視器發現她最後出現在5樓樓梯間的身影,才發現她是以爬樓梯的方式走上頂樓,一躍而下。 警方到5樓逐戶清查,才確認死者身分,卓姓同居人向警方表示,田姓婦人罹患憂鬱症和躁鬱症,長期服用藥物,上週病情惡化,就有聽她嚷著要自殺,當時覺得不對勁,還將電梯磁卡藏起來,不讓她找到,也幾乎整天盯著她,沒想到會趁他睡覺的時候輕生。 田姓婦人未留遺書,檢警相驗初步認定為自殺,家屬對死因無意見。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老年人口超英趕美預防失智、憂鬱症減緩衝擊

台灣老年人口快要超英趕美追日,署立台南醫院精神科提出警訊,指台南市老年化的速率更高居全國之冠,必須做好老年失智症及憂鬱症的預防工作,才能減緩老化社會對經濟的負面衝擊。 署南精神科醫師顏嘉男表示,台灣在1993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百分之7.3,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 顏醫師指出,最重要的問題是台灣老化速率過快,甚至是歐美先進國家的3.5倍,這意味著民眾、社會及國家並沒有充裕的時間及準備來應付這個巨大的改變,令人憂心的嚴重問題之一即是老年精神疾病。 顏醫師說,失智症的主要症狀是認知功能下降及記憶力減退,而憂鬱症的核心症狀是情緒憂鬱低落,兩者核心症狀雖然不同,但是卻有許多相似的症狀表現,易使家屬及臨床工作人員感到困惑,且常伴隨彼此錯綜複雜的牽扯狀態。 顏嘉男醫師強調,老人精神疾患是現今大家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而釐清老年失智及老年憂鬱的關係及清楚鑑別診斷,提前給予藥物控制或治療,才能避免當事者症狀惡化速度過快,增加社會與家庭緩衝的應變時間。

認知行為治療 可改善強迫症

強迫症問題可配合「認知行為」治療。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林育如表示,認知行為的治療可以挑戰患者心中不合理的想法,強調用「理性」方式來持續提醒患者,幫助患者可矯正、調整觀念,慢慢可以改善強迫自我的行為。 精神科醫師林育如表示,對於強迫症狀較輕微的患者,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在過程中,可幫助改善減少患者自己覺得很痛苦的行為,而對於家人造成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也有助稍微改善。行為治療中,藉由暴露不反應法;也就是讓患者身處在最害怕的情境中,但從中以邏輯方式解釋給患者了解。如患者平常很怕接觸到他認為很髒的東西;例如不碰到別人摸過的紙張。在情境暴露過程中,以教導放鬆方式,反覆過程執行下來,讓患者逐漸感到摸到別人碰過的紙張也沒有什麼。

自閉症、ADHD男孩 易沈迷電玩

自閉症與過動男孩,通常會多花兩倍時間在電玩上。不少有過動兒或自閉兒童的家庭因此飽受困擾,在電視電玩和網路遊戲盛行的今日,家長需多留意家中小病患玩遊戲的情形。研究指出,患有自閉症和注意力過動症(ADHD)的男孩,更容易沈迷於電玩。 美國密蘇里大學的研究團隊,要求患者的父母記錄孩子使用電玩的狀況、遊戲的時數和種類。結果發現,自閉症男孩平均1天花在電玩上兩小時的時間,為一般男孩的兩倍,ADHD男孩則平均花1.7小時的時間在電玩上。 依照美國兒科學會所設立的標準,自閉症和ADHD男孩,1天花在看電視,玩遊戲和上網的時間應少於兩小時。但研究結果顯示,自閉症或ADHD男孩花在電玩的時間已經過長。 據發現,自閉症或ADHD男孩在電玩遊戲上表現亮眼。研究團隊認為,自閉症患者通常只專注於少數幾樣事物,這可能是造成他們對電玩拿手的原因。約有43%的患者擁有電玩,而一般的男孩卻只有12%。 其中,自閉症或ADHD男孩偏好角色扮演遊戲,而不是一般兒童愛好的射擊遊戲。研究者推測,射擊遊戲對自閉症或ADHD男孩來說,非常困難。 一篇《美國小兒科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在電動與看電視花太多時間的孩子,較難把注意力留在現實世界當中,每天玩電玩超過2小時的小學孩童,比起其他孩童出現ADHD的機會多出67%。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受訪時也表示,電玩短期間可以吸引ADHD孩童的注意力,集中精神不渙散,但長期來說,沉迷電玩對ADHD孩童是有害的,當他們習慣於電玩的聲光效果後,容易對日常生活中枯燥的事,像是寫功課,做家事等活動無法產生興趣。 欣安診所院長阮慶定受訪時指出,自閉症和過動症是「共病」,約60%的自閉症患者同時也罹患ADHD,雖然一般大眾認為自閉症患者是靜態內向的,而ADHD患者是難以自我控制的,兩者截然不同,但事實上,許多自閉症患者也被診出斷出有ADHD症狀。 注意力缺失症權威哈諾維爾和萊特利在《分心不是我的錯》一書提到,許多人不知自己罹患ADHD或ADD(注意力缺失症),他們在學校課業、工作表現或人際關係上總是表現不佳,和給人散漫、拖延、缺乏紀律和自制力的感覺,因此總被貼上負面標籤,ADHD/ADD患者非常需要親友的支持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