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恐慌症發作 感覺快要死掉

C先生,36歲,最近幾個月開始胸悶,有時喘不過氣來,尤其在隧道或高速公路開車,以及搭電梯時,一次比一次嚴重。求診於心臟內科、胸腔內科、家醫科間,做了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抽血及肺功能等檢查,就是找不出身體上的異常。

鎮定劑療效有限

C先生被轉到神經內科,做了腦波等檢查,還是沒發現異常,醫師認為他的胸悶、喘不過氣與焦慮有關,便給予鎮定劑治療。但鎮定劑治療效果有限,用量又愈來愈大,似乎有成癮現象,他的記性開始變差、白天嗜睡,體力不好。C先生非常無助,不知如何是好。

C先生很可能是恐慌症患者,恐慌症常伴隨許多身體症狀,像胸悶、心跳快、手腳發麻,甚至有電流流經皮膚、喘不過氣、頭痛、頭暈、惡心、肚子痛、視力模糊等症狀,似乎從頭到腳都可能不舒服,常被懷疑罹患心肌梗塞、氣喘、中風、偏頭痛及腸胃炎等疾病,於是尋求內外科協助。

造成恐慌症的原因為何?壓力?還是其他因素?壓力無所不在,有些患者因經濟、感情、事業或家庭壓力,出現恐慌症的症狀。發作時間可能從數十分鐘到數小時,有人發作期間覺得好像快要死掉,擁擠環境常多此類患者。

憂鬱劑可改善

像洪水超過水庫容量,就會整個爆發,若以水庫容量代表我們對壓力的承受力、調適技巧、認知及態度等,每個人的水庫容量都不同,容量大些,恐慌症較不會找上門。國外報告指出,部分藥物,如抗憂鬱劑,可改善認知技巧及壓力承受能力,原理如同水庫增加容量來防止洪災。

有時恐慌症症狀與自律神經失調相似,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多元,從耳鳴、胸口悶、心跳快,到腸胃功能過快,運動導致腹痛或拉肚子等。

血清素有時也會影響自律神經運作,血清素不足時,自律神經可能處於失常狀況,導致不明原因疼痛、胸悶、心跳快、頭暈、肚子疼、惡心等,症狀與恐慌症類似。

血清素有助緩和

所以,恐慌症也可能與腦中的血清素不足有關,一旦血清素不足,腦部對身體不適的訊號非常敏感,例如一般人心跳暫時跳得快一些,並無大礙,但恐慌患者腦部對於些微的生理訊號變化就有異常反應,導致後續的恐慌發作。

正常飲食和睡眠,合併增加腦內血清素的藥物或心理治療,可以讓恐慌症症狀緩和及改善。鎮定劑不應該長期使用,以免成癮或依賴。

恐慌症發作緩解4步驟

1、正確思考信念:深信自己不會發瘋、不會死
2、穩定情緒:保持原有節奏與身體律動感
3、行為調節:持續吸氣、吐氣,放慢呼吸
4、回饋機制:告訴自己做得好,下次發作可順利度過

女律師偷竊舒壓 醫:治療可斷根

美女律師靠偷竊舒壓遭警方逮捕,引起輿論一片譁然。精神科醫師表示,病態性偷竊是「控制慾念障礙症」的其中一種,本身有抑鬱症等情緒問題,或生活壓力過大的人,均屬偷竊癖的高危險族群。不過,目前醫學界並無針對性藥物醫治偷竊癖,患者須接受心理行為合併治療,方有治癒的機會。

據媒體報導指出,1名容貌秀麗的頂尖國立大學法律系學生,大學考上語文學系,因父母期望壓力下而轉讀法律系,大四時並考取律師資格。但女大生「想到國外念書」,父母卻逼她考司法官光宗耀祖,她承受不了壓力,疑因此罹患偷竊癖,頻至賣場偷東西,日昨遭警方當場逮獲。

精神科醫師江漢光指出,從精神病學的觀點看,偷竊癖確實為一種特殊的變態心理行為,其特徵多表現為:不能控制的、反覆出現的偷竊衝動,其達到一定緊張度時,自控能力下降而去作案,以滿足變態心理的需要。

此類行為與家庭教育方式,所遭受經歷等有一定關係。此外,患偷竊癖的人多為女性,其症狀在17至20歲充分暴露。並且與家庭經濟狀況、個人文化程度沒有必然的關係,甚至不少為智力水平、文化程度都很高。

【3招預防偷竊癖發生】:

1.心理治療:增強患者處理壓力的方法,減少他們用偷竊來發洩的行為,找出患者內在真正的痛苦,看看偷竊到底對於患者有什麼樣的意義。

2.分散注意力:如在很想偷東西時,學習如何分散注意力,放鬆心情,以冷卻偷竊的衝動。

3.避免單獨行動:患者應避免一個人去購物,應找相熟的朋友陪伴購物,以減低偷竊的慾望。

基本上,光靠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都不夠的,必須兩者合併使用,否則很難見效。目前有一種名為「血清素調節劑」的藥物,能有效令情緒病患者加強自我控制能力,能暫時緩解,但無法根除偷竊病態行為再度發生。

從臨床觀察發現,患偷竊癖症者最初常常都有一種報復心理,是想通過偷東西來報復傷害過他的人。但以後的行為似乎與這種報復方式並不直接相關,更多的是一種「習慣」使然。一般來講,倘若患者自己有就醫的意願,治療會比較成功。若患者有合併其他疾病,例如暴食症憂鬱症等等,治療上必需一起治療,否則效果不佳。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小心桃花癲!季節轉換躁鬱症易復發

春天是躁鬱症好發季節,因此在古時候有所謂「桃花癲」的說法。精神科醫師提醒,躁鬱症是精神疾病中病程比較良性的一種,且容易有復發傾向,造成認知與社會職業功能逐步退化,建議患者家屬應該給予患者適當支持,幫助患者養成服藥習慣,以免舊病復發或病況惡化。

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陳廣鵬醫師表示,現代人罹患精神疾病機率高,有研究顯示,超過60%的躁鬱症患者在發病前3個月內,曾經發生過親人死亡、離婚、感情失落,以及失業等生活重大創傷,而其它發病原因則是長期累積的慢性壓力,或缺少社會支援等。

1位54歲的林姓婦人,丈夫因車禍驟逝,原本一直垂頭喪氣、沉默寡言陷於憂鬱的狀態中,但之後突然精神煥發,還打扮得光鮮亮麗,而且侃侃而談,情緒由憂鬱逆轉為急躁,直到服藥持續治療2周後,症狀緩解才恢復平靜的情緒與合宜的言行。

從臨床上觀察,較早發病的躁鬱症患者一開始多以憂鬱期為主,並且通常會經歷多次憂鬱期之後才會有輕度狂躁。躁鬱症中的躁病發作症狀,包括活動量過分增加、精力旺盛、性需要增加,睡眠的需要量減少、好講話、易怒、注意力分散不易集中,以及虛妄且不切實際等。

因為躁鬱症有可能以行為違常、過動症、酒精濫用及其它物質濫用、強迫症恐慌症、人格異常來呈現,所以在診斷上十分困難。但大部分的躁鬱症患者會經歷多次發病,而且無症狀期的長度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短。

【關懷躁鬱症患者5要領】:

1.關心:在躁症急性發作時,要注意患者因情緒過度高亢而可能失控的行為。

2.預防:在鬱症發作時,要特別預防患者自殺。

3.支持:在患者發作後恢復正常時,要給予其正面情緒的支持,特別是不要對患者在發作期間的表現予以苛責,要體諒他們生病的痛苦與無奈,以免造成其自信心的受挫。

4.服藥:平時症狀未發作、情緒正常時,親友應設法使患者養成良好的服藥習慣以預防再發。

5.減壓:減少患者的壓力及給予適當的情緒支持,並持續給予關心。

管教情緒障礙兒 別用網路打發

最近有研究指出,網路成癮的青少年,性情上較具敵意(Hostility)、衝動性、有注意力不足問題、有憂鬱傾向、有社會逃避問題。

乍聽之下,父母或專家無法將這些與網路成癮連結到性情敵意、注意力不足問題、憂鬱傾向、社會萎縮、性情衝動上。

但過去在美國發生的蝙蝠俠槍擊案件,引發許多人討論,質疑凶嫌有足夠的智能,家庭美滿,父母高學歷,怎麼可能因網路模仿,致使他出現暴力或反社會性行為?

兒童青少年的「敵意傾向」,是指兒童無法認同社會,甚至仇恨周遭的人或大環境,臨床上遇到許多小時候不聽話或常被提醒叮嚀的孩子,長大後對外界存有高度敏感度,這些孩子被稱為情緒障礙兒或特殊氣質兒童青少年。

情緒障礙兒或特殊氣質兒童極度在意別人看法,但是往往因他們幼時叛逆、不守規矩的特質,促使周圍長輩習慣以拒絕或忽略,來否定他們的要求,例如父母經常性批評或限制小孩,甚至大吼大叫。

久而久之,生命中的負面回憶、點點滴滴或蛛絲馬跡,足以累積成仇恨,爆發成為復仇或等待雪恥的動力。

臨床上,部分「情緒受壓抑」的情緒障礙兒或特殊氣質兒童,長大後出現某種特質,如喜歡尋求刺激(Novelty Seeking)、喜新厭舊、沉迷電玩、愛頂嘴、愛耍嘴皮或排斥人際互動,加上情緒不穩等症狀。

可惜的是,現代父母太忙碌,常把調皮搗蛋的孩子交給電動或網路來打發,最後,受過傷害的孩子潛藏強烈敵意,在挫折或憤怒不平時,出現傷害別人或自己的暴力。

臨床醫學理論強調,受過創傷、被情緒忽略或身體被虐待的小孩,長大後出現反社會性的人格違常,此等具殺傷力的人格違常,固然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但後來不正確的調教或模仿因素,同樣具殺傷力。

先天因素是父母無法控制的,但後天因素裡,父母應避免讓情緒障礙兒或特殊氣質兒童,在經過許多次忽略、剝奪或虐待後,躲進網路成癮的世界。

父母應早早發現情緒障礙兒或特殊氣質兒童的共同特點,如易生氣、情緒不穩、無法語言表達情緒,一味壓抑或一味反抗權威。

建議父母學習開明管教,處理情緒兒的親子衝突,多花時間陪伴他們長大,而不任由情緒障礙兒或特殊氣質兒童,自己在網路世界中逃避現實或從網路學取某種方法,來發洩心中敵意。

反覆檢查不過關 女品管員罹強迫症

老是擔心事情做不對,對每一個細節作業反覆檢查嗎?當心強迫症上身!一名從事工廠品管工作的張小姐,一件產品反覆檢查10多次也無法安心讓產品過關,造成工時延長、效率減低,經精神科醫師診斷發現罹患強迫症,才會有行為失控的問題。

除了反覆檢查同一件產品,張小姐回家後也會不停地洗手,卻總覺得手髒無法洗乾淨,碰到物品後就控制不住跑去洗手,造成雙手越來越乾燥。

童綜合醫院心身科醫師白聰勇表示,強迫症是一種焦慮性精神官能症,通常因為身、心、環境因素的任何一方面出現變異,失去原有平衡,導致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不足而發病。

強迫症患者的人格統整功能尚屬正常,具病識感,知道自己出現不正常的重複、強迫性行為,但是因無法克制強迫性想法帶來的焦慮,只好以反覆性動作的行為來抵銷煩躁和不安。

白聰勇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重複做某些動作或行為,或者腦中反覆出現某種意念、衝動、影像,且這些問題已對常規生活造成嚴重干擾,每天浪費超過1小時,建議趕快找專科醫師協助,進行藥物、認知行為等治療,以免病情惡化,可能讓工作停擺、求學中斷。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強迫症接受藥物、認知行為治療改善

年紀輕輕深受強迫症困擾,擔心工作不保!一名二十四歲的張姓女病患,從事工廠的品管工作,一個月前發現有強迫檢查症狀出現,經前往醫院心身科就醫,醫師白聰勇診斷後,確定張姓病患罹患了強迫症,還有強迫清潔症狀;經由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後,最近回診發現症狀已有改善,強迫檢查、清潔的次數已明顯減少。

白聰勇醫師表示,強迫症是一種焦慮性精神官能症,通常因為身、心、環境因素任何一方面出現變異,失去原有的平衡,導致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不足而發病;患者人格統整功能尚屬正常,具病識感,知道自己出現不正常的重複、強迫性行為,但是因無法克制強迫性想法帶來的焦慮,只好以這樣的行為來抵銷煩燥不安。

白醫師呼籲,出現重複做某些動作或行為、腦中反覆出現某種意念、衝動、影像的情況,嚴重干擾正常常規生活,就應趕快到心身科尋求協助。

女兒同學輕微過動!母逼轉班 網友轟

知名親子網站有一名母親發文,引來網友圍剿,她表示就讀小二的女兒,有名男同學有輕微過動、舉止怪異、講台語、隔好幾天才洗澡,而且還會翻學校垃圾桶,家長找上老師,認為這會影響女兒受教權,還要求這名男同學的阿嬤簽文件轉班,讓老人家一度哭求拜託,這些言論引發網友痛批,這位母親給了女兒最壞的示範。

小朋友應該在學校開心上課,但這2天網路上一篇文章掀起筆戰,一位媽媽在網路上抱怨,8歲的女兒班上有位男同學有輕微過動的情況,還說有怪異舉動,像是只會講台語、好幾天沒洗澡、翻學校垃圾桶,這位媽媽氣得跑到學校找老師理論,認為影響他女兒受教權,還聯合其他家長跟男同學的阿嬤溝通。

男同學的阿嬤不斷道歉,還哭著拜託她們,給孫子機會,但還是要求男同學轉班,文章還說,有人認出阿嬤附近撿回收的,難怪他的孫子會翻垃圾桶,這些言論引發其他網友砲轟。

不但說是冷血文章,還批這位媽媽作法,轉班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還放棄了這位小朋友,短短幾小時,就有1000多筆留言,其實目前學齡兒來說,過動兒比率約有3%-5%,一般學校碰到過動兒,都是以同理心、尊重來輔導。

其他學校輔導主任盧子雋:「不可以用一種嘻鬧打罵、輕蔑的態度來面對這些,不是排擠對方來解決問題,而是應該怎麼樣學習共存。」

不只學校同學,家長也是老師們溝通的對象,因為過動症並不是缺乏管教,而是大腦神經通道出了狀況,部份可以用藥物控制,更多的是體諒與陪伴,而這位媽媽儘管愛女心切,但留言作法卻是被批,對自己的小孩做了最壞的示範。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跳橋自殺摔落軟土 躁鬱男輕傷

一名自稱罹患躁鬱症的年輕男子,今天中午自5層樓高的高市里嶺大橋跳下企圖自殺,由於橋下是濕軟泥土,僅造成他下巴受傷。

執行救護的高雄市消防局大樹消防分隊趕到現場發現,一名男子倒在沙洲上,一直喊下巴很痛,經檢查有3公分撕裂傷,並無其他外傷,這名男子意識清楚,經消防人員以吊掛方式救助上橋後,送義大醫院救治。

大樹消防分隊指出,這名傷者年約25歲,他向消防人員說,因患有躁鬱症,才想跳橋輕生。

警方呼籲民眾珍惜生命,若須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孩子睡眠不足 情緒健康失衡

英國兒童專家說,英國孩子的過動、生理、心理發育出問題,都是因為睡眠不足。

英國政府兒童事務顧問白潤說,孩子每晚需要九個小時的睡眠,現在的英國孩子每晚卻只睡六個小時。多出來的時間都拿來玩電腦、講電話、看電視。

白潤說,據他調查,英國有六成五,也就是兩百萬的兒童,睡眠不足。這些孩子長期坐在電腦、電視前面。電腦、電視的光線擾亂了他門的睡眠荷爾蒙,讓他們真正想睡的時候,也很難入睡。

因此,白潤希望家長嚴格規定、執行孩子的關燈上床令,培養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過動症應及早治療 以免被社會邊緣化

花蓮縣一名國小三年級男童,因相當好動、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有過動的現象;署立玉里醫院一般精神科主任游舜杰表示,過動症應及早治療,以免被社會邊緣化。

游舜杰主任表示,這名國小三年級男童上課不專心,有時頻頻弄出聲響吵到學童,男童上課無法專心,經常與老師插嘴或頂嘴,作業也經常遲交,有時候與同學一言不合就打人,座位從正中間被老師移到最前面加強看管,後來又被移到最後一排,男童的母親已替男孩道歉過無數次。

經署立玉里醫院診斷,發現這名男童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所以出現這些過動和衝動臨床表現;游舜杰說,這些症狀容易導致學習表現不佳,如果人際關係不良,長期下來,容易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而出現自暴自棄、偷竊、打人等偏差行為,甚至未來可能因犯罪行為而成為社會邊緣人。

幼童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容易導致學習表現不佳,甚至造成偏差行為而學壞。游舜杰主任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兒童精神科中,治療效果最好的疾患,通常使用藥物治療的效果相當好,如果合併行為治療,再加上家長和老師的衛教,更可增加好轉的機率。

游舜杰主任提醒,如果小孩出現過動症的表現,應儘快就醫診斷治療,鼓勵小孩合作服藥,和改善家庭互動及師生關係,可讓過動症小孩重拾自信。

全身不對勁又找不出原因 小心自律神經出問題

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不適症,常讓患者在生活上所困擾。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張振書表示,若民眾經常覺得精神倦怠、胃口差、頭昏、暈眩、頭痛、手腳感覺異常、感到恐慌或焦慮等卻查不出原因,小心這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所以才會感覺全身不對勁又找不出原因。

張醫師指出,根據統計顯示,大約1/2到1/3患者就算發生這些不適症,往往查不出原因,即使接受很多的檢查,還不一定能獲得適當的診斷與治療,像是常見的失眠症、焦慮症恐慌症及大腸激躁症等,有時候就可能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

不過,很多民眾對自律神經一詞感到很陌生。對此,張振書醫師進一步指出,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當人在面對危險或挑戰時,交感神經系統刺激身體啟動應變機制,會促使瞳孔放大、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血壓升高、消化功能受到抑制等,使個體變得焦慮緊張。

至於副交感神經系統可以減緩心跳、增加食慾、幫助睡眠,使人體主要的系統活動力降低,過甚則個體易有疲憊、無勁,或過敏體質的傾向。張醫師強調,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人的文明病,這種毛病會令人感覺不對勁,應該找出引起失調的原因並設法改善,可求助專業醫師,經診治後將可望早日讓身體回歸至正常的規律。

研究:精神疾病來自共同基因的變異

日前最大規模的遺傳和心理健康研究,獲得了一項驚人的結果,5種常見的精神病,諸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及憂鬱症,都來自共同基因的特定變異。這項發現表明,遺傳缺陷影響大腦成長,導致各種精神病的症狀,但精神病也可能受到其他基因及環境因素的制約。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 News)報導,此一新發現將改寫人類過去對精神疾病成因的醫學認識。然而,研究人員強調,這項研究的新發現,無法解釋精神病的所有情況。指導這項研究的麻州綜合醫院史摩勒(Jordan Smoller)博士說:「我們發現臨床上的幾種精神疾病,都發生了特定的基因變異。我們認為,這僅是精神疾病遺傳因素的一小部分而已,其中涉及數百甚至數千個基因。」

共同基因的特定變異

研究結果也表明,並非每一病例都有相互的關連性。但就基因層面而言,此5種精神疾病更像是機能障礙的連續體,而不是5種各自獨立或分散無關的疾病。

研究團隊由數十位國際研究人員組成,觀察了超過33,000名精神病患者的遺傳基因,並和其他近28,000名無精神疾病的人作了對照。他們採用全基因組相關性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的方法,亦即全面檢查了兩個群組的DNA。

研究報告提到說:「我們的目的是找出精神病基因體聯盟(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所定義的5種精神病– 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及憂鬱症,它們具有共同基因效應的條件下,發生的特定變異現象。」

基因變異集中四處染色體

這些精神疾病存在共同基因的特定變異,有相當數量集中在基因組的4個位置:3號染色體的大塊區域;10號染色體的另一端;及控制著細胞功能的鈣離子通道(calcium channels),其中兩處非常特殊的遺傳區域。

這個發現並不讓人感到太意外。實際上,精神科醫生早已注意到精神病的家族聚集現象,有些家族成員易患有某種精神病,也可能罹患其他的精神病。實際上,自閉症曾被稱為兒童精神分裂症,直至20世紀70年代,這兩種精神病才被醫界明確區分。

美國全國精神疾病聯盟的醫療部門負責人達克沃斯(Ken Duckworth)博士表示,他希望這項發現,有助於去除對精神病患者的污名烙印。如果能理解精神病的發生過程,就不會令人感到那麼神秘和可怕。

心理健康研究學者庫斯伯特(Bruce Cuthbert)博士說:「這項新發現,可能會讓精神病人,未來接受更佳的治療。人類終於可以針對實際的生理機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亦即從生命的內在開始了解,而不再是僅憑猜測了。」

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柳葉刀雜誌》(journal Lancet)上。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幼童罹過動症 速就醫療效佳

幼童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容易導致學習表現不佳,甚至造成偏差行為而學壞,醫師表示,儘速就醫,治療效果相當好。

署立玉里醫院一般精神科主任游舜杰收治的一名國小三年級男童,因相當好動、坐立不安,上課時頻頻弄出聲響吵到學童,座位從正中間被老師移到最前面加強看管,後來又被移到最後一排。

這名男童上課無法專心,經常與老師插嘴或頂嘴,作業也經常遲交,有時候與同學一言不合就打人,男童的母親已經向老師和許多家長道歉過無數次。

游舜杰在評估診斷後,發現這名男童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所以出現這些過動和衝動臨床表現,這些症狀容易導致學習表現不佳,如果人際關係不良,長期下來容易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而出現自暴自棄、偷竊、打人等偏差行為,甚至未來可能因犯罪行為而成為社會邊緣人。

游舜杰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兒童精神科中,治療效果最好的疾患,通常使用藥物治療的效果相當好,如果合併行為治療,再加上家長和老師的衛教,更可增加好轉的機率。

游舜杰呼籲家長,如果小孩出現過動症的表現,應儘快就醫診斷治療,鼓勵小孩合作服藥,和改善家庭互動及師生關係,讓過動症小孩重拾自信。

林美照開車撞婦 二度調解破局

資深藝人林美照前年底開車撞傷騎機車的廖姓婦人,被台北地檢署依過失傷害罪起訴;雙方昨天二度調解,廖婦提400萬元和林美照提的120萬元差距太大,調解破裂。

廖婦律師昨向台北地院表示已提1055萬元的刑事附帶民事賠償,同時要求法院用刑責較重的過失致重傷害罪查辦林美照。

林美照前年12月6日開車行經新北市新店區,從外側變換車道到內側,撞上廖婦機車,廖婦顱內出血、左手骨折,根據檢方的車禍鑑定結果,肇事主因是廖女,林女是次因,廖婦則稱一度失明。林美照從頭到尾都認罪,但達不成和解。

林美照和廖婦家屬昨先透過法院調解,林美照表明願意支付120萬元,廖婦律師希望從400萬元開始談,調解委員希望折衝為200萬元等,但雙方都無法接受,調解破裂。

廖婦律師堅稱車禍主因應是林女肇事;廖婦受傷後雙眼偏盲、自律神經失調和失憶症,是受到重傷,檢方用普通傷害罪起訴,令人不滿。林美照委任律師則強調,被害人自稱眼睛一度失明,但根據廖婦病歷,卻是白內障和視力退化引起。

用意志力克服強迫症 恐使症狀加劇

世界上約2%的人都遭受到強迫症困擾,不但影響了人際關係,甚至還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精神科醫師郭彥麟指出,主要是因大腦結構、功能失調等生理問題所導致,與個性、意志力無關,若一昧強求患者用意志力克服,恐指會增加患者的焦慮,使病症加劇。

包括重複清洗、檢查、整理、儀式化行為等,都屬於常見的強迫症現象;郭彥麟說,患者因腦中不斷出現骯髒的念頭,才導致不自覺的反覆清洗,也有可能是因過度擔心,反覆檢查門窗、瓦斯等,甚至是害怕不做會招來厄運等念頭,才會出現重複儀式化的行為。

精神科醫師郭彥麟進一步說明,在治療上,多以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為主,若合併兩種治療更能達到療效,但多數患者都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延誤病情,也導致阻礙生活,甚至造成身體、財產上的損失,得不償失。

強迫症帶來的意念會與患者的內在產生衝突,即使患者明白想法不切實際,但仍無法抗拒意念不斷湧出;郭彥麟呼籲,嚴重時,可能會因患者不斷自責,為了掩飾症狀而自我封閉,感到罪惡感及自卑,因此必要時,仍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孩童患過動症 長大恐揮之不去

美國針對數千名孩童所做研究發現,診斷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童,近1/3長大成人後仍具有這種症狀。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這些人也較可能出現焦慮、憂鬱、自殺等精神障礙。研究結果發表於「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

這項由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Hospital)的巴巴瑞西(William Barbaresi)所主導的研究發現,孩童時期診斷出罹患ADHD的研究對象,約29%的人到了接近30歲仍有ADHD。

巴巴瑞西表示:「這些人顯然仍帶有相關症狀,不過這個領域充滿挑戰與爭議。」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ADHD是最常見的神經發展疾病,影響約3%至7%的美國學童。男孩罹患ADHD的機率比女孩高。

ADHD患者也較可能輕生。研究人員發現,387名ADHD孩童中,有3人曾自殺;4946名非ADHD研究對象中,僅7人曾想不開。

紐約西奈山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at Mount Sinai)ADHD中心主任索蘭圖(Mary Solanto)表示:「關於自殺部分是新發現,另項相關研究也有提到。不過這項研究樣本數龐大,結果值得重視。」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孩子過度好動 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造成

你家的小朋友也會好動,靜不下來嗎?其實有可能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關;台中榮總嘉義灣橋分院臨床心理師張閔翔指出,通常患者會出現無法專心聽別人說話,且容易粗心犯錯、缺乏耐性等現象,這時家長應耐心陪伴孩子接受治療,才能有效幫助孩子舒緩症狀。

臨床上,曾有家長描述孩子容易與同學發生衝突等情況,其實當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時,對於人際關係、學業、家庭等生活都有可能造成影響;張閔翔心理師表示,一旦發現孩子有相關症狀時,家長應深入認識相關疾病,且多給予支持,並提供給孩子良好的環境系統較為妥當。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通常給人的感覺多半為急躁、容易分心、過度好動等現象,其實只要多點耐心,都能幫助孩子踏出第一步;張閔翔說,家長在就醫前可先仔細分析,是否已觀察一段時間、包括老師都覺得孩子有注意力不足等現象,或已造成孩子學習上的困擾等,若有以上相關症狀,就應盡快帶孩子接受治療。

若認為只是自己過於敏感,加上對於疾病認識不足,都有可能因此錯過孩子的黃金治療期,阻礙孩子未來的路;張閔翔呼籲,必要時,可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且最好事前能與孩子完善溝通,並耐心陪伴孩子接受治療,才能幫助孩子健康長大。

曾在批踢踢徵友 台大環工美女姿萍倒奶當歌手

出身台大校園美女,赴美攻讀工程碩士的姿萍,曾因在知名BBS「批踢踢」徵友引起討論。目前她將「出輯」進軍歌壇,宣傳照中她彎腰倒出32D好身材。而這次推出的《幸福曙光》EP,其實是自己走過黑暗的心聲。

台大美女姿萍。頂著高學歷美女光環,姿萍坦言曾因壓力大,將自己壓得「躁鬱症」上身,鬼門關前走一遭,首張EP創作正是走過黑暗的心聲。從小是資優生,北一女、台大工學院到美國史丹佛大學拿到土木環工碩士,姿萍看似一路順遂,但也讓她演藝路走得更辛苦。

姿萍說,自己喜歡唱歌,卻遭到家人卻大力反對。也因為這樣,姿萍在完成所有家裡的期待後才得以勇敢的做自己。在美國時曾參加選秀比賽,姿萍笑說:「我個性倔強,期間為了歌唱比賽,我連休兩次學。」最後家人坳不過,終於點頭讓姿萍進軍歌壇。

她也透露,在美攻讀研究所時,因課業繁重與情場失意,長時間的壓力讓姿萍躁鬱症上身,經常出現幻覺。姿萍說發病時很痛苦,對許多事情沮喪甚至厭世,還好有家人陪伴,度過人生最黑暗的日子。

拚命洗手強迫症 電刺激可改善

強迫症」(OCD)在世界上常見精神問題中排名第4,包括足球金童貝克漢、生物學家達爾文皆為強迫症患者,常會出現不斷洗手、重複鎖門等行為。而「腦深層刺激」手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縮寫為DBS),是一種腦外科手術,過去常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而根據24日荷蘭的研究指出,此種手術目前用於治療強迫症也有高達5成的明顯改善效果。

根據美國《每日健康》(HealthDay)新聞網站指出,刊於「自然神經科學」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內容發現「腦深層刺激」可修復大腦「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處的功能,對於患有強迫症的病患來說,這部份的修復可視為改善病症的關鍵之一。

研究報告的作者,荷蘭阿姆斯特丹醫學中心的馬丁(Martijn Figee)教授指出,「伏隔核」對於大腦運作功能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塊,包括整個大腦網絡的運作動機及訊息回報等,而強迫症患者便是此部分受到干擾,大腦的迴路無法正常運作。

研究中包含16名強迫症患者以及13名健康民眾當對照組,所有受試者在腦部的伏隔核處皆植入電磁片,並請受試者執行可能會引發強迫症行為的特定任務,同時以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大腦。結果發現,可改善患者近5成的強迫症行為,而目前在歐洲與美國等地也已試圖以「腦深層刺激」手術來治療精神方面疾病。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表示,強迫症屬於一種神經官能症,也是焦慮症的一種,在生活中會不受控制的反覆某些特定行為,例如重複確認家中的門有無上鎖、雙手有無洗乾淨等,患者也會出現許多強迫觀念,並長期沒有安全感等。

自閉症躁鬱症 發現相同變異基因

自閉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躁鬱症、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過去被認為是沒有關聯性的精神疾病,且在表現特徵上也不盡相同。然而,這項認知可能需要重新改寫,近日發表於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發現,這些精神疾病在基因上都出現同樣的變異,為精神病醫學研究上的重要發現。

美國《紐約時報》報導指出,此項大規模研究共有6萬多人參與,包括3萬3千多名精神疾病患者,2萬7千多名做為對照組的民眾。研究從2007年就開始進行,針對參與實驗者的DNA做分析,在300億個DNA資訊中試圖找出精神疾病患者大腦中與一般人有無相異之處。

過去的類似研究中曾發現同卵雙胞胎中基因雖完全一樣,但其中之一罹患精神分裂症,另一名雙胞胎卻有可能是出現躁鬱症,而非一模一樣的精神疾病。研究主筆者哈佛醫學院和麻塞諸塞州總醫院的精神病學喬丹教授(Jordan Smoller)表示,研究中主要的重要發現在於DNA中有4個特定區塊與精神疾病都有關,其中有兩種基因已確定在部份的鈣離子通道(calcium channels)上,鈣離子通道為負責傳遞訊息到大腦的神經元。

研究人員認為目前拿來降血壓的藥物「鈣離子阻斷劑」,與此項研究中發現的基因缺陷部份有關聯,因此或許能用於治療躁鬱症,且目前麻塞諸塞州總醫院也已有使用鈣離子阻斷劑來治療10名躁鬱症患者的臨床試驗,未來將會擴大至大型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