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律師靠偷竊舒壓遭警方逮捕,引起輿論一片譁然。精神科醫師表示,病態性偷竊是「控制慾念障礙症」的其中一種,本身有抑鬱症等情緒問題,或生活壓力過大的人,均屬偷竊癖的高危險族群。不過,目前醫學界並無針對性藥物醫治偷竊癖,患者須接受心理行為合併治療,方有治癒的機會。
據媒體報導指出,1名容貌秀麗的頂尖國立大學法律系學生,大學考上語文學系,因父母期望壓力下而轉讀法律系,大四時並考取律師資格。但女大生「想到國外念書」,父母卻逼她考司法官光宗耀祖,她承受不了壓力,疑因此罹患偷竊癖,頻至賣場偷東西,日昨遭警方當場逮獲。
精神科醫師江漢光指出,從精神病學的觀點看,偷竊癖確實為一種特殊的變態心理行為,其特徵多表現為:不能控制的、反覆出現的偷竊衝動,其達到一定緊張度時,自控能力下降而去作案,以滿足變態心理的需要。
此類行為與家庭教育方式,所遭受經歷等有一定關係。此外,患偷竊癖的人多為女性,其症狀在17至20歲充分暴露。並且與家庭經濟狀況、個人文化程度沒有必然的關係,甚至不少為智力水平、文化程度都很高。
【3招預防偷竊癖發生】:
1.心理治療:增強患者處理壓力的方法,減少他們用偷竊來發洩的行為,找出患者內在真正的痛苦,看看偷竊到底對於患者有什麼樣的意義。
2.分散注意力:如在很想偷東西時,學習如何分散注意力,放鬆心情,以冷卻偷竊的衝動。
3.避免單獨行動:患者應避免一個人去購物,應找相熟的朋友陪伴購物,以減低偷竊的慾望。
基本上,光靠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都不夠的,必須兩者合併使用,否則很難見效。目前有一種名為「血清素調節劑」的藥物,能有效令情緒病患者加強自我控制能力,能暫時緩解,但無法根除偷竊病態行為再度發生。
從臨床觀察發現,患偷竊癖症者最初常常都有一種報復心理,是想通過偷東西來報復傷害過他的人。但以後的行為似乎與這種報復方式並不直接相關,更多的是一種「習慣」使然。一般來講,倘若患者自己有就醫的意願,治療會比較成功。若患者有合併其他疾病,例如暴食症、憂鬱症等等,治療上必需一起治療,否則效果不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